时间: 2025-04-27 04:0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01:46
未破河西寇,朝廷尚有忧。
淮南命儒帅,塞上足封侯。
莫擐黄金甲,须存百胜谋。
昔尝经黠虏,今去正防秋。
这首诗表达了当时河西地区尚未平定,朝廷对此感到忧虑。淮南地区已经任命了文人作为领袖,而边塞地区则有许多有功之士可以封侯。不要轻易穿上金甲(象征武装),而应当存留百胜之计。过去曾经对付狡诈的敌人,现在出征是为了防备秋季的攻击。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云峰,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通晓诗文,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
该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以及对军事准备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对时局的敏锐观察。诗中开头的“未破河西寇”即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当前局势的担忧,展现出紧迫感。随后的“朝廷尚有忧”则更加深化了这种忧虑,表达了对朝廷决策的关注。第二联通过“淮南命儒帅”和“塞上足封侯”两句,展现出当时朝廷对军事和政治的重视,强调了文人和武将的重要性。
在全诗中,诗人强调了战争中的策略与智慧,尤其是“莫擐黄金甲,须存百胜谋”。这句提醒人们在面对外敌时,不能单凭武力而应更加注重战略的制定。最后一句“昔尝经黠虏,今去正防秋”则传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警惕,表明了诗人对敌人狡诈本性的清醒认知。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有对未来的警醒,展现了梅尧臣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通过描述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深思,强调了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和历史观。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中提到的“河西寇”指的是哪里?
诗人对朝廷的态度是?
“莫擐黄金甲”中的“黄金甲”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