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0:38
病夫将已矣,无可答君恩。
衾枕同羁客,图书委外孙。
久来从吏道,常欲奉空门。
疾走机先息,欹行力渐烦。
无医能却老,有变是游魂。
鸟宿还依伴,蓬飘莫问根。
寓形齐指马,观境制心猿。
唯借南荣地,清晨暂负暄。
病人将要死去,无法回应你的恩情。
床头的被枕与流浪者相伴,书籍却交给外孙。
我从前一直在官场中徘徊,常想奉献身心于空门(佛门)。
疾走的脚步渐渐停歇,行走时也感到力不从心。
没有医生能对抗衰老,变化的身躯仿佛游荡的灵魂。
鸟儿栖息依然有伴侣,飘荡的蓬草却不必问它的根。
寄托形体如同牵马,心境如同制伏心猿。
只希望在南荣的地方,清晨能暂时感受一丝温暖。
作者介绍:
包佶,唐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出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挣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身体逐渐衰弱之际,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友恩情的愧疚与感激。结合了个人的病痛与对逝去岁月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首诗通过病人的视角,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开篇即以“病夫将已矣”直接表明了诗人的病痛,体现出一种濒临死亡的无奈与绝望。诗中运用“衾枕同羁客”描绘了孤独的状态,床上的被褥与流浪者相伴,象征着病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助。
而“久来从吏道,常欲奉空门”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与对超脱世俗的渴望,反映出一种对于世俗名利的厌倦。接下来的句子“无医能却老,有变是游魂”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衰老与死亡的无可奈何,病痛使人感到心灵的漂泊与无根。
通过“鸟宿还依伴,蓬飘莫问根”的描写,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生命归宿的思考,鸟儿虽有伴侣,但蓬草却无根,暗喻了人即便有朋友相伴,依旧难以逃脱生命的孤独与无常。最后,以“唯借南荣地,清晨暂负暄”结束,寄托了对温暖与希望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宁静与释然。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游魂”比喻身体的变化)、拟人(如“鸟宿”)、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生与死、孤独与希望展开,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反映了人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现状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空门”指的是什么?
A. 官场
B. 佛教
C. 学堂
D. 家庭
诗人用“衾枕同羁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亲密
B. 孤独
C. 快乐
D. 愤怒
诗中“无医能却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命的无奈
B. 对医术的信任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包佶的《近获风痹之疾,题寄所怀》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孤独感,但李白的诗更偏向于思乡之情,而包佶则更侧重于生与死的感慨与亲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