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8:11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年佩戴着象征美好品德的饰物——觿(一种装饰性的佩饰),虽然佩戴了这样的饰物,却仍然让人不能了解他的真实内心。诗中反复提到的“容兮遂兮”表达了少年的容貌和气质之美,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忧虑和不安。接着,诗人提到少年佩戴的另一种饰物——韘,尽管有了这样的装饰,仍旧无法掩盖他内心的真实情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芄兰”常常用以象征高洁的品德,在古代文学中,有“兰亭集序”的美名。此诗通过饰物的描写,隐喻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形象之间的差距。
作者介绍
《芄兰》为佚名作品,出自先秦时期,虽无确切作者,但从风格来看,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与内心情感的重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古人对品德与情感的探讨。
《芄兰》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诗中通过少年佩饰的描写,展现了内心与外在形象之间的矛盾。诗句中反复提到的“容兮遂兮”不仅仅是对少年的外貌的赞美,更深层地反映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古代,佩饰常常象征着一个人的品德和身份,而诗人通过“虽则佩觿,能不我知”的反复强调,突显出外在的美好无法真正传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诗中的“垂带悸兮”则传达了少年的不安和忧虑,似乎在表达一种对外界评判的敏感。整体而言,诗歌在优美的意象和流畅的节奏中,揭示了人们对于内心情感的思考与探讨,展现了古人对自我认知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富有节奏感。通过比喻与象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关系,强调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心的真实情感更为重要。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芄兰作为高雅的象征,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品德的重视。佩饰则是社会身份的标志,诗中通过对比体现了内心情感的重要性。
诗词测试
“芄兰”象征什么?
A. 友情
B. 高洁
C. 财富
诗中提到的“觿”代表什么?
A. 美德
B. 战争
C. 自由
诗中反复提到的“容兮遂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不安
C.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与《芄兰》不同的是,李白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情感的结合,而《芄兰》则突出内外形象的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