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7:51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
终须一去呼湘君。问湘神,云中君,
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
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
千年波底色如玉,谁能入水少取得,
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即全胜和璞悬璃,
垂棘结绿。
在湘江边上,湘江边上,兰花红,芷草白,波光如银。
终究要离去,呼唤湘君。我向湘神询问,那在云中的君,
不知如何与灵均交往。我担心湘江的鱼啊,
死后都变为人。曾经吃过灵均的肉啊,个个都是忠臣。
再想灵均的骨头啊,终究不会屈曲。
千年波底的颜色如玉,谁能少有机会入水获得,
香气沐浴的函题贡上国。贡上国,就是全胜和璞悬璃,
垂棘结绿。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诗人,以其高超的诗才和独特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读离骚经》旨在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和忠诚的深刻思考。贯休在唐代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政治动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湘江的意象寄托着对忠臣的赞美与对理想的追求。
贯休的《读离骚经》通过湘江这一自然景象,传达了对屈原的深厚敬意与对忠诚的思考。开篇描绘湘江的美丽,伴随着兰花和芷草的色彩,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而又诗意的画面。接着,作者通过呼唤湘君,表达了对屈原的追忆与对神明的敬仰,隐喻着对理想与忠诚的追求。
诗中反复提到的“灵均”,不仅是对屈原的直接指代,更是对忠臣精神的肯定。尤其是“曾食灵均之肉,个个为忠臣”,则深刻揭示了忠诚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令人深思。贯休在诗中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中忠诚者的期盼和钦佩。
结尾部分,诗人将湘江的波底与玉的颜色相提并论,象征着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厚。诗中“谁能入水少取得”,既传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也折射出实现理想的艰难。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融合了对人生、忠诚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整首诗以湘江为背景,表达了对屈原及其忠诚精神的赞美,探讨了忠诚、理想与历史的关系,传递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湘江”主要象征什么?
诗中“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的意思是?
“千年波底色如玉”主要表达人生的什么?
答案:
《离骚》与《读离骚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