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2:29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轻盈如风,正是国家的英杰。
伯执着武器,成为王的先锋。
从伯的东方,头发飘动如飞蓬。
难道没有香油沐浴?谁来为我打扮容颜!
那雨啊,那雨,阳光明媚照耀。
我愿思念伯,甘愿心中焦急。
在哪里能找到谖草?就在树的背后。
我愿思念伯,令我心中烦闷。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来自先秦时期,正值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时期。
创作背景:这首《伯兮》作为《国风·卫风》中的一部分,表达了对某位英杰的思念与钦佩,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情感的细腻。
《伯兮》是一首感情深厚的诗,诗中以“伯”这个意象为中心,展现了诗人对其的思念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开头“伯兮朅兮”,轻盈的“朅”字使得“伯”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为王前驱”则体现了“伯”作为领军者的地位,表现出其勇敢与果敢。
诗中通过描绘“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展现了伯的英俊与风采,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深切怀念。“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是诗人内心的独白,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自身修饰的思考,暗示着思念带来的焦虑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上流露着对春天的期待,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相呼应,象征着希望与活力。最后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则是对失去的爱与友情的追忆,透出浓浓的乡愁与思恋之苦。这首诗在情感上细腻动人,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伯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与对失去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伯兮》的作者是:
A. 屈原
B. 佚名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岂无膏沐”意指什么?
A. 生活富裕
B. 对美的渴望
C. 对财富的不满
D. 对痛苦的思考
“焉得谖草”的意思是:
A. 怎样才能找到草
B. 哪里可以得到帮助
C. 怎样才能忘记痛苦
D. 哪里能找到思念的寄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