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教学退作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7 23:08:43

诗句

昔年堂上来三鳣,今日溪头领队鱼。

方信卜居初意好,要教同里识诗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08:43

原文展示

昔年堂上来三鳣,
今日溪头领队鱼。
方信卜居初意好,
要教同里识诗书。

白话文翻译

过去在课堂上曾有三位老师,
如今在溪边带领学生钓鱼。
我相信最初选择教书的念头是好的,
希望能让乡亲们都能识字读书。

注释

  • 昔年:过去的岁月。
  • 堂上:指课堂上。
  • 三鳣:三位老师,可能指古代的教育者。
  • 今日:今天,现今。
  • 溪头:溪边。
  • 领队:带领、引导。
  •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指选择教书的职业。
  • 初意好:最初的意图是好的。
  • 同里:同乡、同村的人。
  • 识诗书:识字读书,指接受教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以其简洁明快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教育和人文关怀,常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教育工作者的自述中,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乡里的关心。诗人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同乡的文化素养,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教学退作二首 其一》是一首表达教育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展现了教育者的成长和对未来的期望。开头“昔年堂上来三鳣”一句,勾勒出诗人曾经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情景,象征着知识的传承。而“今日溪头领队鱼”则将画面转向现今,展现了诗人作为教师的角色,寓意着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的引导。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卜居初意好”表达了自己选择教育事业的初衷,强调了教育的崇高和重要性。通过“要教同里识诗书”表达了他希望乡里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提升文化水平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更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期盼。

整首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诗人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关心社会、重视教育的责任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昔年堂上来三鳣:回忆过去在课堂上有三位老师,这里暗示着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 今日溪头领队鱼:转向现在,诗人作为教师在溪边带领学生,象征着教育的延续和实践。
    • 方信卜居初意好:表达了对教育选择的肯定,强调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充满理想。
    • 要教同里识诗书:表达了希望同乡人接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愿望,体现了对乡村文化的关心。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年”和“今日”的对比,突出教育的变化与传承。
    • 隐喻:将教师比作溪边的引导者,寓意知识的引导和传递。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强调了教育在个人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乡里文化面貌的理想。

意象分析

  • 堂上:象征知识的传承与学习的殿堂。
  • 溪头:自然场景,与教育的生活化结合,寓意知识的灵动与自由。
  • :象征学生,寓意知识的孕育与成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鳣”指的是( )

    • A. 三位老师
    • B. 三种鱼
    • C. 三个朋友
  2. “卜居初意好”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的( )

    • A. 怀疑
    • B. 肯定
    • C. 无所谓
  3. 诗人希望乡里人能够( )

    • A. 识字读书
    • B. 打鱼
    • C. 旅游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生活和教育的思考,强调自然和人文的结合。
  • 《春望》:通过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反映出诗人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新秋夜寄诸弟 平陵东 战城南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西夏重阳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摘星楼九日登临 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面字旁的字 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至謕 入狱 亠字旁的字 挂羊头,卖狗肉 并联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轻歌慢舞 背恩弃义 屈尊驾临 唾壶敲缺 鸟字旁的字 瓦字旁的字 不分上下 口字旁的字 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入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