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0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05:55
大涤洞留题
作者: 张镃 〔宋代〕
我生百无能,唯工说山水。
洞宵天一柱,真仙昔居止。
苍崖入九锁,修涧清彻底。
层林仰首看,冷雾随起步。
饶君俗到骨,至此换却髓。
一亭巧当门,乃是压涧尾。
便教宝玉做,思之未为侈。
道人喜客来,先引玩清泚。
源头放泉出,猛喷深壑里。
顷刻百万丈,宁论尺与咫。
冰涛卷雷鼓,滂湃力未已。
天然句满眼,润色谢东里。
拟议及思惟,望风当披靡。
回观翠蛟语,舞字最不死。
两诗故自妙,似觉泉在凡。
正须吾三人,作意共整理。
要令石点头,滔滔那解此。
我一生没有什么才能,唯独擅长描写山水。这个洞天如同一根天柱,真正的仙人曾在此居住。苍翠的悬崖如同九道锁链,清澈的山涧流淌到底。层林叠翠我仰头观看,冷雾随步伐而起。即使你的世俗习气根深蒂固,到这里也能换掉骨髓。一座精巧的亭子正好在门口,恰似压在山涧的尾部。让宝玉来这里游玩,思念之情并不算奢侈。道人高兴客人到来,先引导我们玩赏清澈的水流。源头泉水涌出,猛地喷涌进深邃的山谷。顷刻间水流如同百万丈,何必再谈尺与寸。冰涛卷起雷鸣,滂湃的水力似乎没有停止。天然的景色尽收眼底,润色的诗句让人不禁想起东篱。我们拟议和思考,迎风而来,心情自会舒畅。回头看翠蛟的对话,舞字最为生动。两首诗本身就很妙,似乎感觉泉水在尘世间流淌。正好我们三个人,共同用心整理。要让石头点头,这滔滔的水流岂能理解?
作者介绍:张镃,字仲明,号澄江,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作者游览大涤洞时,作者通过描绘洞内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仙人境界的向往。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大涤洞留题》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张镃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描绘的洞天、山川、泉水,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开篇“我生百无能,唯工说山水”,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强调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后面对洞内景象的描绘,生动而细腻,令人如临其境。
诗中通过形象的意象,如“苍崖入九锁”,“冰涛卷雷鼓”等,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饶君俗到骨,至此换却髓”,则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清净环境的向往巧妙结合,展现了他渴望超脱的情怀。
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追求。最后“要令石点头,滔滔那解此”,则隐含了一种对自然与诗人心灵的共鸣,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渴望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诗中描绘的美丽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自谦的表达是通过哪一句体现的?
A. 我生百无能
B. 便教宝玉做
C. 冰涛卷雷鼓
诗中“冰涛卷雷鼓”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自然的美
B. 水流的力量
C. 诗人的感受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接纳
B. 厌倦
C. 崇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张镃的《大涤洞留题》则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和对世俗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