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7:50
白莲草亭前盆池所出也惯见红华忽遇此本孤高淡素有足爱者众皆以比妇人而予独以拟颜子云
鲛人织绡已奇诡,轻梭引丝不濡水。
何为玉人雕琢玉,亦在泠泠水泉底。
截肪磨玷既成花,盖以青铜耸而起。
体色当从太虚来,五采世间俱一洗。
似云嫦娥醉步跌,误堕污渠出清泚。
又疑骊山妃子泉,老藕拔根浮到此。
斯言谩诞何足稽,况乃穷乡宁有是。
我闻贤者在泥涂,其涅不缁岂无以。
外观不逐纷华迁,虚室常随吉祥止。
心斋自厌荤酒肥,坐忘尽黜青黄美。
薰然蓄积为德馨,表里绝尘无与比。
黄昏陋巷风雨寒,细看岂非颜氏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一种清淡而高洁的花——白莲的赞美。诗人用鲛人织绡的奇异景象引入,强调其独特之处。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玉人雕琢的花,指出白莲的自然之美在于其源于清澈的水底。随后,诗人提到花的生长过程,形象地描绘了其在青铜色的基座上盛开的情景。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嫦娥和骊山妃子的典故,进一步突显白莲的清白与高雅。最后,诗人提到心斋的自我约束,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和对内心美德的追求,强调了即使在世俗的泥淖中,贤者的灵魂依然能够保持纯净。
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体现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本诗创作于郑刚中对自然美的敏感与对人性深思的时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以及追求高洁品德的内心挣扎。
这首诗以白莲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清高和淡薄之美的赞美。开篇即以鲛人的奇异织物引入,生动地描绘出白莲的独特之处,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人文的象征。这种对比不仅提升了白莲的价值,也暗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理解。
全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嫦娥跌落与骊山妃子的典故,增添了文化的厚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最后,诗人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心境升华,将白莲的清白与高洁与自己的品格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呼应,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歌通过描绘白莲的美丽和高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道德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反映了出尘脱俗的生活态度。
鲛人织绡的奇特之处是?
诗中的白莲生长在哪里?
诗人对物质世界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