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4:03
潇潇雨 秋篷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春堤曾小泊,一篷儿恰在柳阴中。
乍蜻蜓飞过,鸬鹚立满,剪剪西风。
误入芦花深处,秋雪压难松。
还被枫人觉,堆上愁红。
坐稳也如牛背,只横吹短笛,换个渔童。
写浮家图画,斜照旧衫烘。
又层层霜月围紧,掩船窗灭烛听孤鸿。
江南路,漫敲疏雨,酒梦惺忪。
春天的堤岸上,我曾小停靠船只,一顶小篷正好在柳树的阴影下。
偶尔蜻蜓飞过,鸬鹚在水边立满,微微的西风吹来。
不小心误入芦花深处,秋天的霜雪压得它们难以挺直。
还被枫树的红叶惊动,堆积上愁苦的红色。
坐稳了像牛背一样,只是随意吹奏短笛,换来一个渔童。
描绘着浮游生活的图画,斜阳照着古旧的衣衫温暖。
又层层霜月紧紧围绕,掩住船窗,熄灭烛光听孤鸿鸣叫。
在江南的路上,漫漫敲打着稀疏的雨,酒醉的梦中恍惚不清。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66年-约1747年),字云卿,号白石,江苏人,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作者生活在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和秋天的意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潇潇雨 秋篷》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景致与淡淡愁思。开篇的“春堤曾小泊,一篷儿恰在柳阴中”,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引发了读者对春夏交替的思考。接下来的“乍蜻蜓飞过,鸬鹚立满,剪剪西风”,通过蜻蜓和鸬鹚的描写,展现了生动的水边生态,西风的轻柔更增添了一丝惆怅。
“误入芦花深处,秋雪压难松”,则是诗人对秋天的直接描写,芦花与秋雪的意象结合,象征着秋天的沉静与孤独。接着“还被枫人觉,堆上愁红”,枫树的红色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寓意着作者内心的忧愁,仿佛在诉说着失去与怀念。
“坐稳也如牛背,只横吹短笛,换个渔童”,则表现了诗人对渔民生活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欣赏,渔童的形象增添了诗的生动感。最后几句通过“霜月围紧,掩船窗灭烛听孤鸿”,将孤独与沉静的意境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与秋天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一份宁静而深远的情感。
逐句解析:
春堤曾小泊,一篷儿恰在柳阴中:春天的堤岸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船篷恰好在柳树的阴影下,展现出江南的春意盎然。
乍蜻蜓飞过,鸬鹚立满,剪剪西风:蜻蜓偶尔飞过,鸬鹚在水边立满,西风轻轻吹拂,描绘出生动的自然景象。
误入芦花深处,秋雪压难松:不小心进入了芦花的深处,秋天的霜雪使得芦花难以挺立,暗示着秋天的凋零。
还被枫人觉,堆上愁红:被枫树的红叶惊动,落下的红色象征着愁苦,引发了诗人的思绪。
坐稳也如牛背,只横吹短笛,换个渔童:即便坐稳如牛背,仍然随意吹奏短笛,表达对渔童生活的向往。
写浮家图画,斜照旧衫烘:描绘着水上生活的场景,斜阳照射在旧衣上,表现宁静的生活。
又层层霜月围紧,掩船窗灭烛听孤鸿:霜月紧紧围绕,船窗被掩住,烛光熄灭,静静地听到孤鸿的鸣叫,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江南路,漫敲疏雨,酒梦惺忪:在江南的路上,细雨敲打着,酒醉梦中模糊不清,表现出迷离的状态。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思考,流露出淡淡的愁绪与对过往的追忆。诗中的秋天意象不仅是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以下哪种意象在诗中没有出现?
诗中提到的“枫人觉”指的是什么?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物主要位于哪个地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