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西湖杂兴二首》

时间: 2025-04-26 14:20:31

诗句

城中无处听蝉鸣,短策轻鞋晚出城。

行到柳限松影下,恰才闻得两三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0:31

原文展示:

城中无处听蝉鸣,短策轻鞋晚出城。
行到柳限松影下,恰才闻得两三声。

白话文翻译:

在城里找不到蝉鸣的地方,轻装短裤,晚些时候走出城。
走到柳树下、松影中,正好听到几声蝉鸣。

注释:

  • 城中:指城市内部。
  • 无处:没有地方。
  • 蝉鸣:蝉的鸣叫声。
  • 短策:短的竹竿,或指轻便的行装。
  • 轻鞋:轻便的鞋子。
  • 柳限:指柳树的边界。
  • 松影:松树的影子。
  • 恰才:正好刚刚。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涉及具体典故,但“蝉鸣”在古诗中常象征着夏日的宁静和自然的声音,反映诗人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翥(生卒年不详),字子昂,号云峰,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出城与乡间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西湖杂兴二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路历程。开篇“城中无处听蝉鸣”,以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城市的喧嚣与嘈杂,使人倍感压抑,想要逃离。接着“短策轻鞋晚出城”,则描绘了诗人轻装上路的轻快心情,仿佛一切烦恼都在这一刻抛诸脑后。最后一句“行到柳限松影下,恰才闻得两三声”,则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契合,蝉鸣的声音在松影下响起,仿佛是大自然对诗人的回应,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令人向往自然的清幽与自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中无处听蝉鸣:在城市中找不到蝉鸣的声音,暗示城市的喧闹与孤独。
  2. 短策轻鞋晚出城:轻装出行,表现出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渴望。
  3. 行到柳限松影下:走到柳树和松树的影子下,显示出环境的优美。
  4. 恰才闻得两三声:正好听到几声蝉鸣,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短策轻鞋”,两者搭配,使句子和谐。
  • 意象:蝉鸣、柳松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象,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逃离城市喧嚣的心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 蝉鸣:象征夏日的宁静与自然的呼唤。
  • 柳树与松树:代表自然环境的宁静与清新,构成了诗人的恬静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城中无处听蝉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城市的热爱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蝉的厌恶

  2. “短策轻鞋晚出城”中“短策”指的是什么?
    A. 长裤
    B. 轻便的行装
    C. 城市的工具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鹿柴》: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高翥的《西湖杂兴二首》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显得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更漏子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题汪水云诗卷 静安八咏录三 其三 沪渎垒 静安八咏录三 其二 讲经台 静安八咏录三 其一 陈桧 翾子禅 赤乌碑 谒洪公祠有感 春日怀十友诗 其三 陈孝廉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转嗔为喜 目字旁的字 垂头塞耳 三点水的字 甘字旁的字 闷气 龝字旁的字 侍讲 妙策如神 俞水 衣不重采 包含探的词语有哪些 丽着 包含奴的成语 零七八碎 弓字旁的字 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伤夷折衄 包含怼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