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8 14:4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4:48:20
兵形穷胜负,史法贯兴衰。
落落虽殊众,恂恂不迕时。
位卑名自重,才大命须奇。
世俗那能识,伤嗟止为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个人才华和社会认知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战争的胜负已成定局,历史的法则贯穿了兴盛与衰落。即便在众人之中,个体的才智与品格也应当被重视。即使地位卑微,名声却自会显得珍贵;有才华的人,命运也必然不同寻常。世俗之人又怎能理解这种深意?因此,感伤之情只能用诗来表达。
诗中提到的“史法”可理解为历史的规律,古人常常用“史”来指代历史的总结和教训。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指出个人的价值与命运并不完全由社会地位所决定。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主张实用主义和理性思考。司马光在政治上倡导节俭、反对奢华,在文学上则追求简洁明了。
《梅圣俞挽歌二首》是司马光为悼念梅圣俞所作,梅圣俞是司马光的挚友,其早逝令诗人感到深切的悲痛。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追悼,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深邃的思想。诗人以战争和历史为引子,逐步引入对个人价值的思考。他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胜负虽显得重要,但个体的存在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位卑名自重,这句诗揭示了即使身处低位,仍应自信并重视自身的价值。
诗中的“才大命须奇”则是对有才之人的一种鼓励,诗人认为,命运往往会给予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以特殊的待遇与机会。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句“世俗那能识,伤嗟止为诗”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俗偏见的无奈与悲伤,表明真正的才华与价值往往难以被世人所认知。
整首诗蕴含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孤独感,让人不禁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多么渺小又多么重要。
整首诗意在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命运并不完全由外在环境所决定,真正的才华与品德应该被重视。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平凡之中也蕴藏着不平凡的意义。
诗中提到“史法”的含义是什么?
“位卑名自重”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首诗都在历史的背景下,关注个人的情感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