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7:1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7:10:33
《踏莎行》
季萍妹归桐川后,别已五年,今秋始得聚首,
甫及两月又将遄返,作此送之。
看瘦黄花,吟凋红叶。
雁行联序深秋节。
未能谈尽五年心,无端又作销魂别。
越水苍茫,吴山青叠。
相思两地情难遏。
扁舟今夜泊江干,一声渔笛和愁咽。
季萍妹回到桐川,已经分别五年,这个秋天才得以重聚;
可惜才相聚两个月,又要匆匆离去,我写下这首诗送给她。
看那瘦弱的黄花,吟诵着凋零的红叶;
雁阵排成行,深秋的节令已然到来。
五年的心情无法尽诉,没想到又要无端地别离。
越水苍茫,吴山青翠,重叠在一起。
两地相思,情感难以遏制。
扁舟今夜停泊在江边,渔夫的笛声与我愁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作者介绍:张玉珍,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雅集的时代,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与自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季萍妹归来后的重聚,因友人离去而生的情感波动,使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感慨。
这首《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的伤感与重聚的喜悦。诗的开头就提到了五年的分别,这种时间的久远让重聚显得格外珍贵。作者通过“瘦黄花”和“凋红叶”的意象,强调了秋天的萧瑟,映衬出离别时的心境。同时,诗中提到的“雁行联序”暗示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给人以深思。
在情感上,诗人未能在短暂的相聚中倾诉完五年的心声,反而又要面临新的离别,这种无奈与惆怅成为了全诗的情感主旋律。最后一句“渔笛和愁咽”则通过音乐的意象将情感升华,将个人的愁苦与自然的和谐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美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瘦黄花”)、对仗(“越水苍茫,吴山青叠”)、拟人(渔笛的“愁咽”),使得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重聚的珍惜,折射出人情的脆弱与时光的无情,充满了对友谊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季萍妹”是指谁?
A. 诗人的姐妹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爱人
D. 诗人的母亲
诗中“未能谈尽五年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恨意
B. 失落
C. 珍惜
D. 惆怅
“扁舟今夜泊江干”中“扁舟”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小船
B. 一种诗歌
C. 一种植物
D. 一种乐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