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法眼禅师真赞》

时间: 2025-05-22 13:12:58

诗句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3:12:58

原文展示:

法眼禅师真赞
作者: 叶梦得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谈到八万四千种法门,如同大悲的智慧之目。有人问,众多的眼睛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观察?只有阿那律,即无目而能观察。那真正的目光,究竟在何处?法眼之人,不过是金屑而已。有法无眼,虽有眼却无法。向导师顶礼,五蕴皆是虚静。悲悯之观、慈悲之观,等同是那大圆镜。颓然地躺在床上,宛如梦中的事情。山河大地,皆已消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八万四千:佛教用语,指佛教教义的繁多。
  • 大悲宝目:大悲心的智慧之眼。
  • 阿那律:佛教经典中一位重要的弟子,通常被视为有深厚的智慧。
  • 法眼:指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
  •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存在的构成,佛教认为它们都是虚幻的。
  • 等大圆镜:比喻无所不包的智慧。
  • 颓然:形容无力或消沉的状态。

典故解析:

  • 阿那律的无目而视来自于禅宗的思想,强调内在的觉悟与思考。
  • 五蕴皆寂的理念是佛教的核心,强调物质世界的虚幻性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1135),字惟贞,号青原,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常常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尤其对佛教的理解和表达独具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之时。叶梦得受禅宗思想影响,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探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

诗歌鉴赏:

《法眼禅师真赞》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它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关于“眼”的象征意义。诗中提到的“八万四千”代表着佛教的诸多法门,而“大悲宝目”则象征着理解和慈悲的智慧。作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观察,强调内心的觉察比外在的眼睛更为重要。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叶梦得提到阿那律的“无目而视”,他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视力,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这种无目之视,正是对世间事物本质的透视,启发读者去思考真正的智慧在何处。

随着诗歌的深入,作者提到的“法眼”与“金屑”的对比,暗示了法的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引导人们反思“有法无眼,有眼无法”的深意。通过对导师的敬仰与五蕴的空寂,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力度,运用了许多佛教的象征与隐喻,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美,还能引发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引入佛教的教义,强调智慧的多样性与大悲心。
  •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提问,暗示多元视角中寻找真理的困难。
  •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只有阿那律所表现的无目之视才是真正的智慧。
  •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探讨真正的目光在何处,引发思考。
  •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法眼之人不过是金屑,暗示表象的虚幻。
  •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强调内在的理解比外在的观察更重要。
  •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向导师致敬,强调五蕴的虚幻性。
  •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悲悯与慈悲之观是智慧的体现。
  •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表现出对世事的无常与梦幻。
  •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强调一切事物的消逝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悲宝目”,将智慧比作宝物,强调其珍贵。
  • 对仗:如“有法无眼,有眼无法”,增强了节奏感。
  • 反复:通过提问与回应的方式,深化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探讨,强调内在的觉悟与理解比外在的感知更为重要。通过对真实与虚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悲:象征慈悲与智慧的结合。
  • 无目:代表内心的觉悟,强调看透事物的能力。
  • 法眼:象征真理的洞察力。
  • 五蕴:指代生命的构成,强调虚幻性。
  • 圆镜:象征普遍的智慧与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八万四千”指的是什么? a) 人数
    b) 佛教法门
    c) 教义的误解

  2. “无目而视”意味着什么? a) 失去方向
    b) 内心的觉悟
    c) 视力的缺失

  3. 诗中的“法眼”象征什么? a) 物质的真相
    b) 真实的智慧
    c) 视觉的局限

答案:

  1. b) 佛教法门
  2. b) 内心的觉悟
  3. b) 真实的智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与有的哲理。
  • 《无常》:同样探讨生命的短暂与虚幻。

诗词对比:

  • 叶梦得的《法眼禅师真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对自然与存在的深刻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佛教哲学的探讨,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恬淡与哲理的认识。

参考资料:

  • 《佛教哲学概论》
  • 《宋代诗人的世界》
  • 《叶梦得诗文集》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依韵诸公寻灵济重台梅 送邵裔长洲主簿 又平律一首 次韵和原甫陪永叔景仁圣徒饮余家题庭中枯菊 次韵和王景彝十四日冒雪晚归 送曾子固苏轼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其十 送俞尚寺丞知蕲春县 和元舆游春次用其韵 依韵和师厚别後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隹字旁的字 同的笔画顺序详解_同字的笔顺规则与书写技巧 有着 蓈荽 养花天 爪字旁的字 说雨谈云 自作多情 洒的繁体字怎么写?这份洒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变躬迁席 一日之冬 大头 斤偏旁的字有哪些?带斤的汉字大全 鹿字旁的字 寸字旁的字 妈妈的字怎么写?妈妈的字笔画顺序详解 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淫言媟语 三字俗语大全_经典三字俗语解析与应用 包含噤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