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吴淞江》

时间: 2025-05-12 15:01:56

诗句

洞庭一水七百里,震泽与之俱渺茫。

鸿雁一声天接水,蒹葭八月露为霜。

轻风谩引渔郎笛,落日偏惊估客航。

我亦年来倦游历,解缨随处濯沧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5:01:56

原文展示

洞庭一水七百里,震泽与之俱渺茫。
鸿雁一声天接水,蒹葭八月露为霜。
轻风谩引渔郎笛,落日偏惊估客航。
我亦年来倦游历,解缨随处濯沧浪。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洞庭湖的水延绵七百里,震泽与之遥相呼应,显得渺小而模糊。
鸿雁鸣叫,天空与水面似乎连成一片,蒹葭在八月的露水中显得如霜般洁白。
轻风随意地引导着渔郎的笛声,落日却惊扰了过往的商船。
我也在这几年里感到疲倦于四处游历,解开缨带在各处的沧浪中洗涤。

注释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震泽:震泽是指震泽湖,位于江苏省,古称“震泽”,与洞庭湖相对。
  • 鸿雁:一种候鸟,象征着迁徙与思乡。
  • 蒹葭:指芦苇,常用来象征柔弱与清纯。
  • 轻风谩引:轻风随意地引导,带有一种轻松随意的感觉。
  • 渔郎:指捕鱼的人,通常是年轻的男子。
  • 估客:指商船上的客人或商人。
  • 解缨:解开帽带,象征着放松与自由。
  • 濯沧浪:在沧浪(大海或河流)中洗涤,象征着归隐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观(约1565年-约1620年),字君昭,号澹然,明代诗人。生于江苏,游历四方,性情洒脱,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其诗常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吴淞江》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游历江南,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疲惫。诗中描绘的江湖景象,既是对自然的歌颂,也是对游荡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过吴淞江》展现了顾观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哲思。诗的开篇以“洞庭一水七百里”展开,描绘了广袤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开阔的视野。诗人通过鸿雁的鸣叫,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接着,诗中提到“轻风谩引渔郎笛,落日偏惊估客航”,展现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喧嚣之间的对比,渔郎的笛声与商船的忙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传达出一种人生的无常与流转。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将自己的游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我亦年来倦游历,解缨随处濯沧浪”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疲惫,更是对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庭一水七百里: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水面如同无边的画卷,展现了自然的壮美。
  2. 震泽与之俱渺茫:震泽湖的景象与洞庭湖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3. 鸿雁一声天接水:鸿雁的鸣叫声与天水相连,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联结。
  4. 蒹葭八月露为霜:描述了蒹葭在八月晨露中显得如霜般洁白,展现了自然的细腻之美。
  5. 轻风谩引渔郎笛:轻风随意地引导着渔郎的笛声,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6. 落日偏惊估客航:落日的美景却惊扰了商人的航行,形成对比,反映了生活的变幻。
  7. 我亦年来倦游历:诗人自述游历的疲惫,表达对归属的渴望。
  8. 解缨随处濯沧浪:解开缨带,象征着放松与自由,表明诗人向往自然与自由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鸿雁一声天接水,蒹葭八月露为霜”,形成了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蒹葭的露水比作霜,增添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轻风引导渔郎的笛声,赋予自然以灵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归属与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洞庭湖:象征着辽阔与自由。
  2. 鸿雁:象征着思乡与归属。
  3. 蒹葭:象征着柔弱与纯净。
  4. 渔郎笛声:象征着悠闲与自在。
  5. 落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个湖?

    • A. 长江
    • B. 洞庭湖
    • C. 太湖
  2. “鸿雁一声天接水”中,鸿雁的鸣叫代表了什么?

    • A. 思乡
    • B. 渔舟
    • C. 商旅
  3. 诗人对游历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快乐
    • B. 疲倦
    • C. 兴奋

答案

  1. B. 洞庭湖
  2. A. 思乡
  3. B. 疲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这两首诗同样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过吴淞江》《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和人生,但前者侧重于孤独与思考,后者则体现了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典诗词选》
  2. 《明代诗人研究》
  3. 《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东归再经峡口 吊任瓘处士 帝城秋望 春雨 春雨 春晚书事 书河上亭壁 书河上亭壁 书河上亭壁 夜度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林溆 移国动众 走之旁的字 饱德 沾赉 恼羞变怒 匡衡凿壁 包含志的词语有哪些 龙蛇飞舞 齐字旁的字 封壝 强食靡角 鬲字旁的字 面字旁的字 弄斧班门 凵字底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