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2:00
为水不入海,安得浮天波。
为木不在山,安得横日柯。
再来君子傍,始觉精义多。
大德唯一施,众情自偏颇。
至乐无宫徵,至声遗讴歌。
愿鼓空桑弦,永使万物和。
顾己诚拙讷,干名已蹉跎。
献词惟在口,所欲无馀佗。
乍作支泉石,乍作翳松萝。
一不改方圆,破质为琢磨。
贱子本如此,大贤心若何。
岂是无异途,异途难经过。
水若不流入大海,又怎么能激起浮天的波浪呢?
树木若不生长在山中,又怎么能有横斜的枝柯呢?
再次与君子相伴,才感到其中的精义多么丰富。
至高的德行只需施予一次,而众人的情感则常常偏颇。
至乐的音乐没有宫商之调,至声的乐曲却遗失了歌声。
我愿意弹奏空桑的弦乐,永远使万物和谐。
顾虑自己的诚实和笨拙,名声早已被浪费。
献上词句仅在口头,所欲的却没有其他的。
时而像泉石,时而像遮蔽的松萝。
一旦不改方圆,便是破旧的质地被雕琢磨光。
贱子本是如此,那么大贤的心又该如何呢?
难道就没有不同的道路吗?不同的道路又难以通行。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诗人,字东野,号天池,山西洪洞人。其诗以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意境深邃著称,尤其擅长五言诗。与贾岛并称“孟贾”,与李白、杜甫并列为唐代著名诗人。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孟郊的晚年,正值他在官场沉浮与个人理想之间挣扎的时期,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反映出他对德行、音乐、和谐的追求,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上张徐州》一诗深具哲理,诗人通过水与木的比喻,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开篇以“为水不入海,安得浮天波”表明了个体在广阔社会中难以发挥作用的局限,而“为木不在山,安得横日柯”则进一步阐释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诗人在此设问,既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也暗含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与“君子”相伴,表明高尚的品德和智慧能使人领悟更多的真理。紧接着的“大德唯一施,众情自偏颇”则揭示了众人的情感往往不够纯粹,难以理解真正的德行。至乐与至声的缺失,表现了对理想音乐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在现实中,真实的快乐是难以寻觅的。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设问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情感层次丰富,意象交错。诗中最后的反思,似乎在询问:即便有不同的道路,能否找到一条通向理想与和谐的道路呢?这种哲理的深邃,凸显了孟郊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问句与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比喻使得抽象的思想更为具体,而问句则激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比与哲理的思考,引导读者审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浮天波”是指什么?
“君子”在诗中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贱子”是指?
答案:1. A 2. B 3.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上张徐州》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