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1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17:24
诗名:大通河
作者:德龄 〔清代〕
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
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
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
惭无绥远略,观猎赋徒工。
这首诗描绘了大通河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猎人生活的思考。开头描写了山路的平坦,骑马渡过大通河的情景。接着描绘了晴天里千山万峰如画,河水清澈如空。狐狸和兔子在深洞中栖息,鹰和鹯鸟则能识别顺风的方向。最后,诗人感到惭愧,没有像绥远的统治者那样的谋略,只能在狩猎中赋诗,感到无用。
作者介绍:德龄(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子良,号德龄,著有多首诗词,常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为题材。其作品多描写山水,兼具清新和深邃的风格,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学兴盛时期,诗人通过对大通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大通河》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通河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开篇通过“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展现了诗人骑马行走在平坦道路上的悠然自得,带给读者一种轻松的旅行感。接下来的“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描绘了晴日下的壮丽山川和清澈河流,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以“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的意象,描绘了动物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态,传达了生态的和谐与生命的顽强。最后两句则略显沉重,诗人自谦于没有统治者那样的高明谋略,感到自己在狩猎与赋诗之间的无奈与惭愧,暗示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取得了平衡,既有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敏感感知。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大通河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诗中的“千峰晴入画”表达了什么意象?
诗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