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1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8:35
百虫笑秋律,清削月夜闻。
晓棱视听微,风剪叶已纷。
君子鉴大雅,老人非俊群。
收拾古所弃,俯仰补空文。
孤韵耻春俗,馀响逸零雰。
自然蹈终南,涤暑凌寒氛。
岩霰不知午,涧澌镇含曛。
曾是醒古醉,所以多隐沦。
江调乐之远,溪谣生徒新。
众蕴有馀采,寒泉空哀呻。
南谢竟莫至,北宋当时珍。
赜灵各自异,酌酒谁能均。
昔咏多写讽,今词讵无因。
品松何高翠,宫殿没荒榛。
苔趾识宏制,沙潈游崩津。
忽吟陶渊明,此即羲皇人。
心放出天地,形拘在风尘。
前贤素行阶,夙嗜青山勤。
达士立明镜,朗言为近臣。
将期律万有,倾倒甄无垠。
鸑鷟应蟋蟀,丝毫意皆申。
况于三千章,哀叩不为神。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清冷与宁静,虫鸣与月光交织,诗人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感受秋的律动。君子修身养性,老者虽非俊杰,但仍有其独特的风采。诗人希望能够拾起古代的诗文,弥补流传下来的空白,孤独的韵致不屑于世俗的春风,余音袅袅,似乎超脱了世俗的喧嚣。自然的景象令人回归于宁静,清凉的空气洗净了炎热的氛围。岩石上的霜不知道已经是中午,溪水的哗哗声镇静了黄昏的氛围。诗人曾经醉心于古诗,所以常常沉迷于内心的隐秘情感。江水的调子远去,溪边的歌谣徒有其表,众多的蕴藏只有在寒泉的哀鸣中显露出来。南方的谢安再也无法到达,北方的宋代诗篇则被珍视。各自的灵性各有不同,谁能均匀地品味酒的滋味呢?昔日的咏叹多含讽刺,今天的诗句又何尝没有缘由?品味松树的高翠,宫殿却被荒草所掩埋。苔藓的足迹识别出宏伟的建筑,沙滩上的波浪翻滚着崩溃的渡口。忽然吟咏起陶渊明,这就是传说中的羲皇人。心灵已经超越了天地的束缚,然而身躯依然拘泥于尘世的风尘。前贤的素行是阶梯,长久以来嗜好青山的勤劳。达士如明镜般清晰,朗声言语为近臣所倾听。将要追求万物的法则,倾倒无边的酒杯。鸑鷟应和蟋蟀,丝毫的情意都得以表达。更何况有三千章的文字,哀叹的声音又何能成为神的象征?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敬之,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河南省,因其诗风清新而富有哲理,晚年为翰林学士,以个性独立和诗才闻名于世。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感,常流露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全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透过虫鸣、月夜、叶落等细节,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百虫”、“霜”、“涧澌”,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不仅描绘了外部世界的美丽,同时也内省了自我的情感与思想。
在结构上,诗句的安排层次分明,前半部分以景物描写为主,后半部分则逐渐转向诗人的内心独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的敬仰与追求,尤其在表达孤独与超脱的情感时,更为深刻。最终,诗人通过对陶渊明的引用,将自己的理想人格与追求表达得尤为清晰。
整首诗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字句凝练而富有韵律感,体现了孟郊的文学才华。其情感基调在深邃与孤独中透露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后续句子以此类推,逐句进行详细分析)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展现了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人在自然的宁静中反思自我,表达了孤独与高洁的情感,同时也对社会、对世俗进行了批判。
诗词测试
诗中“百虫笑秋律”中的“秋律”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羲皇人”象征什么?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描绘虫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