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0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04:51
茂洪赴漕试归苦目疾
作者: 张镃 〔宋代〕
潘侯两鬓光如月,尽日看山常拄笏。
经营菽水才有余,赴调地饭店况干谒。
少年习气秋来发,罗艺文场肆猖獗。
杨沙风起昼昏冥,点漆归来似泥淈。
我生正欠封侯骨,砚破编残徒矻矻。
与君发愿绣佛前,绮语机心回仆讷。
内观灵府穷丹阙,虚室生明照毛发。
却将目力写新诗,岩电千年不埋没。
潘侯的两鬓如同明月般光亮,
整天看山,手中常常拄着竹笏。
辛勤经营豆水,才勉强够用,
赴调时在饭店里,何况还要拜访。
少年人的气息随着秋天而发,
文场中罗艺猖狂无比。
杨沙的风起,白昼如同昏暗,
回家时仿佛沐浴在泥淈之中。
我一生正缺乏封侯之骨,
砚台破损,书本残缺,徒然感到疲惫。
与君发愿在佛前绣制,
绮丽的言辞在心中回荡。
内观灵府,穷尽丹阙,
虚室中生出明亮,照耀着我的白发。
我却要把目力放在新诗上,
如同岩石的电光,千年不被埋没。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镃,号天池,宋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寓意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张镃赴漕试归来的途中,诗人因目疾而感到困扰,结合个人经历与社会风气,抒发了对功名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无奈。此时正值宋代中期,社会动荡与科举制度的压力使许多读书人感到焦虑。
《茂洪赴漕试归苦目疾》是一首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的古诗。诗中张镃通过对潘侯的描写,勾勒出一种理想化的文人形象,暗喻自己对成就的渴望。同时,诗人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让人感受到他对现实的敏感与无奈。作品中反复提到的“目疾”,不仅是字面上的眼疾,更是对人生困境的隐喻,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力感。
诗的结构上,运用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情感与意象更加鲜明。诗中的“绣佛前”与“虚室生明”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最后一句“岩电千年不埋没”则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依然渴望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彰显了强烈的个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渴望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同时展现了他通过诗歌追求自我价值的决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潘侯”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潘岳
C. 杜甫
D. 苏轼
“经营菽水”中的“菽”指的是什么?
A. 米
B. 豆类
C. 粮食
D. 水果
“我生正欠封侯骨”中“封侯”指的是什么?
A. 官职
B. 财富
C. 名声
D. 学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张镃的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描写自然与人生志向上有相似之处,但张镃更加强调内心的困惑与对理想的追求,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宏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