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28:41
原文展示:
方城陪诸兄坐心远亭
陈与义 〔宋代〕
客中日食三斗尘,
北去南来了今岁。
暂时亭中一杯酒,
与兄同宗复同味。
博山云气终日留,
竹君萧萧不负秋。
世路明年傥无故,
却携藜杖更来游。
白话文翻译:
在客居之地,已经饮下三斗尘酒,
今年北去南来的时光已过去。
暂时在亭子里,举杯共饮一杯酒,
与兄弟同宗亲切,酒味更是相同。
博山的云气整日留驻,
竹子在秋风中轻声摇曳,未曾辜负这秋日。
明年世事若无变故,
我将携带藜杖再来游玩。
注释:
- 日食:这里的“日食”指酒的量,三斗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 尘:指世俗的喧嚣与烦扰,表明作者身处的环境。
- 同宗:同宗同族,表明亲密的关系。
- 博山:指博山的云气,博山是山名,象征自然的美好。
- 竹君:指竹子,常用作文人隐逸的象征。
- 藜杖:指一种用藜草制成的杖,象征归隐或旅游的准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士之,号归田,宋代诗人,因其作品清新脱俗、格调高雅而闻名。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为特点,常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在方城与友人相聚之际,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珍惜,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未来再聚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在与兄弟朋友相聚时的闲适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日食三斗尘”引入,表现出作者在外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随即转入对聚会快乐的享受,体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作者通过“亭中一杯酒”来表达与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杯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情感的寄托。
“博山云气终日留,竹君萧萧不负秋”则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若无故障,明年将再聚首,继续享受生活的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中日食三斗尘:在外地,因酗酒而已饮尽三斗,暗示生活中对酒的依赖。
- 北去南来了今岁:时间在流逝,北方与南方的变化暗示了人生旅途的多变。
- 暂时亭中一杯酒:在亭子里暂时共享一杯酒,突显当前的欢愉。
- 与兄同宗复同味:与兄弟共享的酒水更显亲密,强调情感的共鸣。
- 博山云气终日留:博山的云气整日留驻,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美好。
- 竹君萧萧不负秋:竹子在秋风中摇曳,表现出自然与季节的和谐。
- 世路明年傥无故:对未来的期许,若无变故明年再聚。
- 却携藜杖更来游:携带藜杖再度游玩,象征着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日食”比喻饮酒的数量,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博山云气与竹君萧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友谊、自然与生活的哲思,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友情与生活的乐趣。
- 云气:象征自然的灵动与永恒。
- 竹:象征清雅与坚韧,常与隐士生活相关联。
- 藜杖:象征归隐与自然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日食三斗尘”中,“尘”指的是什么?
- A. 酒的数量
- B. 世俗的烦恼
- C. 自然的尘埃
-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博山”主要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自然的美好
- C. 诗人的故乡
- 答案: B
-
“却携藜杖更来游”中的“藜杖”代表什么?
- A. 旅行的工具
- B. 归隐的象征
- C. 对未来的期待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陈与义《方城陪诸兄坐心远亭》与王维《山居秋暝》:
- 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与友人间的亲密关系,但王维更强调自然对内心的宁静,而陈与义则更注重友情的温暖与期待的未来。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与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