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0:3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0:37:08
原文展示:
我公古仙伯,超然羡门姿。
偶怀济物志,遂为世所縻。
黄龙游帝郊,箫韶凤来仪。
终然反溟极,岂复安笼池。
出入四十年,忧患未尝辞。
一言有归意,阖府谏莫移。
吾君信英睿,搜士及茅茨。
无人长者侧,何以安子思。
归来扫一室,虚白以自怡。
游于物之初,世俗安得知。
我亦世味薄,因循鬓生丝。
出处良细事,従公当有时。
白话文翻译:
我尊敬的张公如同古代的仙人,超然物外,令人羡慕。
偶尔怀有济世的志向,却被世俗所束缚。
黄龙在帝王的郊外游弋,瑶琴的乐声伴随着凤鸟的舞姿。
最终我将返回溟海深处,怎能再安于这小池塘?
出入四十年,我从未辞去忧患。
一句话表达了归乡的心意,全家人劝我不要改变。
我的君主英明睿智,广泛搜求士人即使在茅草屋中。
无人长者相伴,如何让我安于子思之道?
归来后打扫一室,保持空白以自得其乐。
在物质的初始阶段,世俗怎么能理解我?
我也是世味淡薄,因循而鬓发渐白。
出处虽然是微小之事,公应该有更好的时机。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朋友张安道即将赴南都(即南京)任职,诗中流露出对张安道的关怀和对世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在《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对自身处境的忧虑。诗的开头以“我公古仙伯”称呼张安道,显示对朋友的敬重,同时也将他与古代隐士相提并论,暗含对张安道志向的赞赏。接着,诗人反思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出一种无奈与被束缚的感受。
诗中提到的“黄龙游帝郊,箫韶凤来仪”,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象征着理想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苏轼将自己与张安道的境遇进行对比,表达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理想的追求。尤其是“我亦世味薄”,更是揭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薄态度,表现出一种不羁而又孤独的情怀。
整首诗以忧患的思考为主线,通过对友人的送别,传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展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忧虑,表现出一种世俗与理想的矛盾。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苏轼称赞张安道的哪个特质?
A. 富裕
B. 超然
C. 忍耐
D. 多愁善感
诗中提到的“黄龙”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理想与美好
C. 战争
D. 失落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