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0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02:01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仙人与佛教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只能在寂静的夜晚听到不平之声。悲伤的气息像被风吹散的悲歌,名声却如泥絮般沾染着无情。大多数人对我充满白眼,而作为书生的我又没有什么用处。不要因为诗卷而愁苦成谶,春天的小鸟和秋天的虫子依然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诗中提到的“仙佛”可以追溯到道教和佛教文化,象征着人们追求的理想和境界。“十有九人堪白眼”反映了文人遭受世俗偏见的普遍现象,历史上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也有类似的遭遇。
作者介绍:黄景仁(1640-1711),清代诗人,以诗歌清丽见称,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理想的矛盾,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杂感》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作,首先从题材上来看,作者以“仙佛”引入,表明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与失落。诗中多次提到“悲歌”“薄幸名”等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与对名声的反思。黄景仁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同时也刻画了世态炎凉,许多人对待书生的态度冷漠,令人心寒。
其次,诗的结构紧凑,四联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多面性。最后一句“春鸟秋虫自作声”,则是一种自我安慰,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依然要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声音。整体来看,《杂感》展现了黄景仁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在世俗中保持自我的积极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文人在社会中遭遇的困境与无奈,最终呼唤内心的自由与独立。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仙佛”象征什么?
“十有九人堪白眼”反映了什么?
诗中“春鸟秋虫自作声”意图表达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