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扬州送伯龄过江》

时间: 2025-07-12 04:35:35

诗句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4:35:35

原文展示:

扬州送伯龄过江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白话文翻译:

伯龄不厌倦山,但山不养育伯龄。 松树顶上有樵夫堕落,石头上没有禾苗生长。 不忍心这六尺身躯,于是向东南方行进。 诸侯们都享受美食,壮志吞并八方。 不机灵的愚钝汉子,怎么能通达姓名。 夷齐饿死的日子,武王被称赞为圣明。 节义之士枉死,何异于鸿毛之轻。 努力从事干谒,我心中始终不平。

注释:

字词注释:

  • 伯龄:诗中的人物名,可能指作者的朋友或同辈。
  • 松颠:松树的顶端。
  • 樵堕:樵夫堕落,比喻艰难险阻。
  • 八纮:指八方,即四面八方。
  • 不唧溜钝汉:指不机灵、愚钝的人。
  •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古代节义之士,因不食周粟而饿死。
  • 干谒:指求见有权势的人,以求得帮助或提拔。

典故解析:

  • 夷齐饿死日:指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的故事,体现了节义之士的坚持和牺牲。
  • 武王称圣明:指周武王被后世称为圣明的君主,与夷齐的节义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仝是唐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卢仝送别友人伯龄过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通过对伯龄的描述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作者的愤懑和不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伯龄的描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作者的愤懑和不平。诗中“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一句,既表达了伯龄对山的热爱,又暗示了山的无情,形成了一种对比。接着,“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进一步以自然景象的艰难来比喻人生的困苦。后文通过对诸侯的批判和对节义之士的赞扬,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节义之士牺牲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伯龄不厌倦山,但山不养育伯龄,形成对比,暗示伯龄的困境。
  2.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以自然景象的艰难来比喻人生的困苦。
  3.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表达了对伯龄的关切和伯龄的决心。
  4.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批判诸侯的享乐和野心。
  5.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讽刺愚钝的人难以成功。
  6.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对比节义之士的牺牲和君主的圣明。
  7.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表达对节义之士牺牲的感慨。
  8.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比:如“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中的对比,突出了伯龄的困境。
  • 比喻:如“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中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艰难。
  • 讽刺:如“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中的讽刺,批判了愚钝的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伯龄的描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诗中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颠:松树的顶端,象征艰难险阻。
  • 樵堕:樵夫堕落,比喻人生的困苦。
  • 石上无禾生:石头上没有禾苗生长,象征生活的艰难。
  • 八纮:指八方,象征广阔的领域。
  • 鸿毛:比喻轻微,如“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伯龄喜欢山,但山不养育他。 B. 伯龄不喜欢山,山也不养育他。 C. 伯龄喜欢山,山也养育他。 答案:A

  2. 诗中“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比喻 C. 拟人 答案:B

  3. 诗中“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一句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A. 伯夷和叔齐 B. 周武王 C. 伯龄 答案:A

  4. 诗中“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节义之士的赞美 B. 对节义之士的同情 C. 对节义之士的讽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 杜甫《送别》: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卢仝《扬州送伯龄过江》与李白《送友人》:两者都是送别诗,但卢仝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友人的关切,而李白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卢仝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卢仝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卢仝的诗歌创作。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卢仝的诗歌。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春日 咏史十一首 其五 杂诗六首 其三 杂诗六首 其二 杂诗六首 其一 戊寅入岭丁亥上元游碧落洞 鸱夷子皮赞 奉寄彭城公 寄从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文字旁的字 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栎阳雨金 没头没脑 遗芬剩馥 横野 竹字头的字 矢字旁的字 进击 人谋不臧 滂沱大雨 西字头的字 宝书 居止 从容无为 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