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0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01:47
云眠月醉青山卧。
把好梦背他偷做。
杏笺方欲双题和。
忽被寒涛鼓破。
奈未梦心情犹可。
到梦后凄凉怎过。
呼奴好伴挑灯坐。
今夜梦来须躲。
在青山之中,我在云雾中沉睡,月光下醉卧。
我偷做了一个好梦,却被他人知晓。
我才写下杏花的诗笺,想要和你合题。
却被寒潮打破了梦的宁静。
虽然做梦时心情尚可,
但梦醒后却感到凄凉无比,
我呼唤仆人陪我点灯而坐。
今夜的梦,我必须要躲避。
诗中提到的“杏花”,在古代文人笔下常用以象征春天和美好的情感。杏花的美丽与凋零常常成为抒发离愁和思念的工具。
董以宁,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受到后人的喜爱。董以宁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在描写爱情和自然方面。
此诗可能是在董以宁的某个春夜所作,表达了他对梦境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美好梦境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失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感伤。
《杏花天•忆梦》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梦幻色彩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无奈。开篇以“云眠月醉青山卧”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梦境中。然而,接下来的“把好梦背他偷做”则暗示了梦的脆弱,仿佛好梦易逝,无法长久。杏花作为春天的象征,正是诗人内心美好情感的寄托,但“寒涛鼓破”则突显了外界的干扰,使得梦境的美好瞬间崩溃。
接下来的“奈未梦心情犹可”,表达了诗人在梦中仍能保持一丝安慰,但“到梦后凄凉怎过”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梦醒后的失落感让人心痛。最后两句“呼奴好伴挑灯坐,今夜梦来须躲”更是将孤独与无奈推向极致,诗人不得不选择面对现实,逃避梦中的美好。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杏花、寒涛、月光等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梦与现实、希望与失落的冲突,情感真挚,字句精炼,令人动容。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伤。通过对梦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失落的无奈,情感深刻且真挚。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层次,反映出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杏笺”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爱情
B. 凄凉心情
C. 梦的破碎
D. 宁静生活
“寒涛鼓破”中的“寒涛”意指:
A. 美好的梦
B. 突如其来的烦恼
C. 诗人的孤独
D. 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现实的逃避
B. 渴望美好与失落的对比
C. 赞美春天
D. 描述自然景色
李清照《如梦令》与董以宁的《杏花天•忆梦》,两者都表达了对梦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李清照更多展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而董以宁则通过自然意象传达了内心的冲突与孤独。两首诗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形成了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