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杏花天•忆梦》

时间: 2025-04-27 04:01:47

诗句

云眠月醉青山卧。

把好梦、背他偷做。

杏笺方欲双题和。

忽被寒涛鼓破。

奈未梦、心情犹可。

到梦后、凄凉怎过。

呼奴好伴挑灯坐。

今夜梦来须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01:47

原文展示:

云眠月醉青山卧。
把好梦背他偷做。
杏笺方欲双题和。
忽被寒涛鼓破。
奈未梦心情犹可。
到梦后凄凉怎过。
呼奴好伴挑灯坐。
今夜梦来须躲。

白话文翻译:

在青山之中,我在云雾中沉睡,月光下醉卧。
我偷做了一个好梦,却被他人知晓。
我才写下杏花的诗笺,想要和你合题。
却被寒潮打破了梦的宁静。
虽然做梦时心情尚可,
但梦醒后却感到凄凉无比,
我呼唤仆人陪我点灯而坐。
今夜的梦,我必须要躲避。

注释:

  • 云眠:在云中睡眠,形容环境幽静。
  • 月醉:在月光下沉醉,表现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 杏笺:杏花的诗笺,象征美好的情感和诗意。
  • 寒涛:比喻突如其来的烦恼或打扰。
  • 奈未:虽然尚且。
  • 凄凉:形容悲伤和孤独的情感。
  • 挑灯坐:点灯坐着,形容夜晚的孤独与无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杏花”,在古代文人笔下常用以象征春天和美好的情感。杏花的美丽与凋零常常成为抒发离愁和思念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受到后人的喜爱。董以宁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在描写爱情和自然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董以宁的某个春夜所作,表达了他对梦境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美好梦境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失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感伤。

诗歌鉴赏:

《杏花天•忆梦》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梦幻色彩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无奈。开篇以“云眠月醉青山卧”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梦境中。然而,接下来的“把好梦背他偷做”则暗示了梦的脆弱,仿佛好梦易逝,无法长久。杏花作为春天的象征,正是诗人内心美好情感的寄托,但“寒涛鼓破”则突显了外界的干扰,使得梦境的美好瞬间崩溃。

接下来的“奈未梦心情犹可”,表达了诗人在梦中仍能保持一丝安慰,但“到梦后凄凉怎过”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梦醒后的失落感让人心痛。最后两句“呼奴好伴挑灯坐,今夜梦来须躲”更是将孤独与无奈推向极致,诗人不得不选择面对现实,逃避梦中的美好。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杏花、寒涛、月光等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梦与现实、希望与失落的冲突,情感真挚,字句精炼,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眠月醉青山卧: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仿佛在云中沉醉,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2. 把好梦背他偷做:暗示梦境的美好是被他人偷走,隐含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3. 杏笺方欲双题和: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期盼与寄托。
  4. 忽被寒涛鼓破:突如其来的烦恼打破了梦境的美好,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5. 奈未梦心情犹可:虽然梦中情景尚可,但醒后却感到悲凉。
  6. 到梦后凄凉怎过:梦醒后的失落感令人痛苦,心情无法自已。
  7. 呼奴好伴挑灯坐:孤独中呼唤仆人相伴,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8. 今夜梦来须躲:对美好梦境的逃避,反映出无奈与孤独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美好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寒涛被形容为“鼓破”,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伤。通过对梦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失落的无奈,情感深刻且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梦幻与宁静。
  • :代表着美好与孤独的情感。
  • 杏花:象征爱情与希望。
  • 寒涛:代表外界的干扰与烦恼。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层次,反映出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杏笺”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爱情
    B. 凄凉心情
    C. 梦的破碎
    D. 宁静生活

  2. “寒涛鼓破”中的“寒涛”意指: A. 美好的梦
    B. 突如其来的烦恼
    C. 诗人的孤独
    D. 现实的无奈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现实的逃避
    B. 渴望美好与失落的对比
    C. 赞美春天
    D. 描述自然景色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与董以宁的《杏花天•忆梦》,两者都表达了对梦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李清照更多展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而董以宁则通过自然意象传达了内心的冲突与孤独。两首诗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形成了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蝶恋花(春残) 贺新郎 西江月(夏日有感) 潇湘夜雨/满庭芳 一丛花(杏花) 醉花阴 建康重九 浣溪沙 御街行 夜雨 青玉案(春暮) 好事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鹿字旁的字 气吞万里 悬车之年 粉笺 过场 竖心旁的字 私设公堂 倒八字的字 政家 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通领 神动色飞 齲字旁的字 两点水的字 力士捉蝇 十亲九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