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0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07:29
治易洞
自昔遥闻太守高,
明爻象彖日忘劳。
洞中陈迹今如扫,
斯道何曾损一毛。
从很久以前就听说这位太守的声望很高,
明理的卦象和解释让我忘却了辛劳。
洞中留下的痕迹如今像是被打扫过一样,
这门道理何曾损失过一丝一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涉及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常被用来推测吉凶,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决策。治易洞是与周易相关的一个地方,可能指代某种学习和探讨周易的环境。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散文和文学评论,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苏轼在政治上曾经历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治易洞》作于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周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诗中提到的“太守”可能指的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反映了他对明理之道的推崇及对治理的思考。
《治易洞》是一首体现苏轼对周易哲学理解的诗作。开头两句提到“太守”,不仅表明了地方官员的威望,也暗示了对治理和道理的尊重与向往。“明爻象彖日忘劳”,则深刻揭示了周易中蕴含的智慧,这种智慧能让人超越日常的辛劳,达到更高的认知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洞中陈迹今如扫”,展现出周易的教义在历史上留下的清晰印记,意味着这些道理虽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见。最后一句“斯道何曾损一毛”更是强调了这种智慧的恒久与不变,表明了周易理论的深远影响。
整首诗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化人的深厚修养和独特视角。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与反复的修辞,如“忘劳”与“损一毛”,通过这种对比增强了诗句的力度,突出了周易哲学的深刻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周易智慧的赞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治国理政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太守”指的是哪个层级的官员?
A. 皇帝
B. 地方官
C. 军队将领
D. 君主
诗中提到的“明爻象彖”主要指什么?
A. 周易的卦象和解释
B. 一种动物
C. 地理位置
D. 个人名
诗中的“斯道何曾损一毛”表达了什么观点?
A. 文化会消失
B. 文化是永恒的
C. 文化会变得更复杂
D. 文化只在短时间内存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轼的《治易洞》更聚焦于哲理思考与文化传承,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这种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两位诗人各自的艺术追求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