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8:3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8:33:37
匡人不识夫子,往往发其笥中。
但有深衣古履,元无宝玉大弓。
匡地的人不认识孔子,常常打开他的箱子。
里面只有深衣和古旧的鞋子,根本没有宝玉和大弓。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夫子”是孔子,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智慧与道德。匡人对孔子的无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与文化的忽视。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阮,号畏庵,南宋时期的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其作品以清新、婉约著称,关心国家与个人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士人困惑之时,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通过对匡人的描写,表现了对儒家文化的无知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诗的开头“匡人不识夫子”用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匡人对孔子的无知,反映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接着的“往往发其笥中”则让人联想到匡人对物质的追求,然而箱中的“深衣古履”却与宝玉大弓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一种讽刺的意味。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匡人对文化的无知,也暗示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隐含着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诗人用匡人对夫子的无知,反映出社会对文化的漠然,表现了对教育和道德的渴望。诗的情感基调蕴含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同时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批判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忽视,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匡人对哪位历史人物表示无知?
诗中提到的“深衣”象征什么?
诗歌中对比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刘克庄的《匡人一首》更强调对文化传承的关注,而王维的作品则注重自然景观与人生哲学的结合。三者共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