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3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7:42
净相兰若僧师雅持塑佛疏缘化赠山偈二首
作者: 张镃 〔宋代〕
一语雅师听取,插草已自完成。
况是三间殿了,如何却欠全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和尚的敬仰与思考。诗人提到经过一番言语的交流,和尚已经完成了他所要做的事。即便是如此,和尚所居的三间殿堂,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缺乏完整的存在。
张镃(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其作品多涉及佛教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宗教氛围。
这首诗是在与高僧的交往中产生的,可能是对其精神修为的感悟和对生活境界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佛教修行的理解,以及对世俗与超脱的思索。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和尚的敬意与思考。首句“一语雅师听取”,表现出对和尚智慧的认可,和尚的一句话便让人豁然开朗,暗示了修行的深邃与简单并存。接下来的“插草已自完成”,则让人联想到和尚的修行与生活,似乎在说即便外在的表现已经完成,内心的圆满却仍然缺失。
“况是三间殿了,如何却欠全身”则是对和尚生活环境的描绘,虽然居住的空间看似足够,但内心的追求与存在却是无止境的。这种对比不仅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义的探索。
整首诗在简约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尚修行的敬仰,反映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修为的重要性。
“雅师”在诗中指的是:
A. 普通老师
B. 高雅的老师或僧人
C. 诗人自己
“三间殿”象征:
A. 生活的奢华
B. 表面的完美
C. 内心的空虚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
A. 物质至上
B. 内心的修行与追求
C. 生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