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0:31
小楼霁雨,看绿渐成阴,矮帘如水。送春去矣。正花香酒后,絮香檐底。料理闲愁,诉与雕梁燕子。管弦沸。算人在绣屏,红豆能记。凉破云一纸。奏细韵冷冷,晚寒罗绮。梦游自喜。认留仙院宇,绛霞宫里。但识飞琼,此外不知姓氏。曲终未。响天风鬓丝吹起。
在小楼里,雨过天晴,窗外的绿意渐渐浓厚,轻纱帘子像流水一样柔和。我送走了春天,此时正是花香四溢、酒意正浓的时候,檐下飘着轻柔的絮香。我整理着内心的闲愁,向雕梁上的燕子倾诉。乐声四起,仿佛有人在绣屏前,红豆似乎能记住往日的情怀。清凉的夜风透过窗纸,细致的乐韵在寒冷中回荡,晚风中罗绮轻舞。我在梦中自得其乐,认得那留仙院的院宇,绛霞宫的美丽。然而,除了认得那飞舞的琼花,其它的我却不知叫什么名字。曲子尚未结束,天风轻轻拂动我的发丝。
黄燮清(约1645年—约1720年),清代诗人,字君实,号雪山,晚号云山。生于福建,曾任职于南明和清朝。其诗风清丽、含蓄,常以山水自然为题,同时融入个人情感与哲思。
《扫花游 湖楼听曲》创作于黄燮清的晚期,正值清代中期,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的生活相对富裕。黄燮清在游玩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感慨,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楼霁雨后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离去与内心的闲愁。开篇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景象,绿色的阴影与轻柔的帘子相互映衬,营造出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接着,诗人以“送春去矣”直接表明了对春天的依依不舍,花香酒后的意境更是让人沉醉。诗中提到的“雕梁燕子”,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音乐声中,诗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愉悦,尽管“凉破云一纸”的冷风带来了晚寒,却并未影响其内心的宁静。结尾处,诗人用“曲终未”和“响天风鬓丝吹起”结束,留下了一种悬念,仿佛乐声未尽,余音绕梁,意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不舍。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有淡淡的伤感,但更显出一种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黄燮清的《扫花游 湖楼听曲》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但黄燮清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乐音的渲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理解《扫花游 湖楼听曲》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