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绿鸭亭》

时间: 2025-04-28 00:00:14

诗句

澄波奫沦鸭头绿,秋水清於春水明。

芰裳已逐秋光尽,藻带暗藏春意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00:14

原文展示:

绿鸭亭 李廌 〔宋代〕

澄波奫沦鸭头绿,秋水清於春水明。 芰裳已逐秋光尽,藻带暗藏春意生。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波涛如鸭头般碧绿,秋天的水比春天的水还要清澈明亮。 荷叶随着秋天的光影消逝,而水藻中却暗藏着春天的生机。

注释:

  • 奫沦:水波深广的样子。
  • 鸭头绿:形容水色碧绿如鸭头。
  • 芰裳:指荷叶,因荷叶形状似衣裳。
  • 藻带:水中的藻类植物。

诗词背景: 李廌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季节变化的感慨。这首诗通过对比秋水和春水的清澈,以及荷叶的消逝和水藻中隐藏的春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循环不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水和春水为对比,通过“澄波奫沦鸭头绿”和“秋水清於春水明”的描绘,展现了秋水的清澈与春水的明亮。诗人用“芰裳已逐秋光尽”来表达荷叶随秋光消逝的景象,而“藻带暗藏春意生”则暗示了即使在秋天,春天的生机也未曾完全消失。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不息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奫沦”和“鸭头绿”描绘了水波的深广和碧绿,形象生动。
  • 次句用“秋水清於春水明”对比了秋水和春水的清澈,强调了秋水的清澈度。
  • 第三句“芰裳已逐秋光尽”用荷叶的消逝象征秋天的结束。
  • 末句“藻带暗藏春意生”则通过水藻中隐藏的春意,预示了春天的即将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鸭头绿”比喻水色的碧绿。
  • 对比:秋水与春水的清澈对比。
  • 象征:荷叶的消逝象征秋天的结束,水藻中的春意象征春天的到来。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水和春水的对比,以及荷叶和水藻的描绘,表达了自然界循环不息的主题,以及诗人对生命循环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澄波奫沦:描绘水波的深广和动态。
  • 鸭头绿:形象地描绘了水色的碧绿。
  • 芰裳:荷叶的别称,象征秋天的结束。
  • 藻带:水藻,象征春天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鸭头绿”形容的是什么? A. 秋水 B. 春水 C. 荷叶 D. 水藻
  2. “芰裳已逐秋光尽”中的“芰裳”指的是什么? A. 荷叶 B. 水藻 C. 秋水 D. 春水
  3. 诗中哪个词用来形容水藻中隐藏的春意? A. 澄波 B. 奫沦 C. 藻带 D. 鸭头绿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
  • 杜甫的《春望》:通过春景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李廌的《绿鸭亭》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但李廌的诗更注重季节变化的对比,而苏轼的诗则通过梦境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相关查询

近代杂歌 蚕丝歌 近代杂歌 青阳歌曲 近代杂歌 浔阳乐 近代吴歌 独曲 近代吴歌 长乐佳 近代吴歌 欢闻 近代吴歌 上声 近代吴歌 前溪 近代吴歌 冬歌 近代吴歌 秋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悚怍 言美则响美 黑字旁的字 元戎启行 爬罗剔抉 食字旁的字 狐疑不决 同字框的字 苛责 车字旁的字 溯水行舟 包含输的成语 闲话少提 阴惠 爻字旁的字 所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