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0:2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0:20:27
送刘侍郎
作者: 李端 〔唐代〕
几人同去谢宣城,未及酬恩隔死生。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几个人同去向宣城的刘侍郎致谢,但未能酬报他之间的恩情,已经隔着生死。唯有夜间的猿猴知道我对他的思念与怨恨,峄阳溪的路上传来第三声啼叫。
李端,字志和,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李端的诗风以清新、明丽著称,善于表达深厚的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
此诗作于李端送别刘侍郎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与不舍之情,借助自然景物(如夜猿)反映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送刘侍郎》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诗的开头“几人同去谢宣城”直接交代了送别的背景,显示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接下来的“未及酬恩隔死生”则流露出对友人恩情的感慨与无奈,生与死的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情感上的。
诗中“唯有夜猿知客恨”一句,以猿猴作为情感的寄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法回报的惆怅。猿猴在夜晚的啼叫,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苦楚。最后一句“峄阳溪路第三声”,通过地点的具体化,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与生动性,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条充满思念的溪路。
整首诗通过对夜猿的描写,巧妙地将作者的思念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了李端深刻的情感世界与高超的艺术手法。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回报的无奈,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及离别的痛苦。
诗中“几人同去谢宣城”指的是哪种情境?
“未及酬恩隔死生”中的“隔死生”意味着什么?
诗中“夜猿”象征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