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3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9:41
黄道霾阴书蚀光,
野浮冤气白冥茫。
世尘圣主天应哭,
时有忠臣国不亡。
万刃攒身终莫变,
一诚铭骨岂能忘。
休嫌重复叨叨说,
未奏肤公正断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阴霾笼罩的景象,黄道的光辉被遮蔽,仿佛在书写着某种不幸的命运;在这片茫茫的白色冥境中,仿佛有无辜的怨气在空中漂浮。世间的圣主,天理都在为此悲哭,然而忠臣的存在,仍然让国家没有灭亡。即使身处万刃之中,也坚守不变的信念,诚心铭记于骨中,怎能遗忘?不要觉得重复叨叨是多余的,未能奏效的公正之言,像是断肠之痛。
郑思肖(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子云,号澄江,南宋的文人,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忠诚之情。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一个政治动荡、战乱不断的时代。南宋在外有金、蒙古的威胁,内有权臣的腐败,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并彰显了忠臣的理想。
《八砺三首》通过对阴霾天气的描绘,引入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的深刻思考。开篇的“黄道霾阴书蚀光”,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写照,更象征着国家的命运被压制,光辉被遮掩,暗示着历史的悲剧与无奈。接下来的“世尘圣主天应哭”,将注意力转向国家的统治者,强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圣主的悲哀与无能为力。
诗中的忠臣形象则为我们展现了希望的曙光,尽管国家面临危机,但忠臣的存在使国家得以存续。这种忠诚与信念如同“万刃攒身”的勇气,令人动容。最后几句,诗人以重复的声音呼唤公正,表达了对正义未能实现的失望与痛苦,反映了社会的复杂与人性的深刻。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意象丰富,通过对比与反复,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忠诚与坚持的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忠诚的赞美,强调在困境中,忠臣的存在是国家生存的希望,表达了对公正未能实现的遗憾与痛苦。
诗中“黄道霾阴”象征什么?
诗人对忠臣的态度是?
“未奏肤公正”指的是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八砺三首》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