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4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46:01
秋宿梓州牛头寺
作者: 李洞 〔唐代〕
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
灵山顿离众,列宿不多稠。
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
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
诏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
静增双阙念,高并五翁游。
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
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
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
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梓州牛头寺的秋夜所见的宁静与幽深。明月从檐下消失,川流的云朵飘入寺楼之内。灵山的景象瞬间与众人疏离,夜宿的僧人稀少。篆刻的字迹在焚香后渐渐消失,翻阅经典的声音如流水般轻快。窗外的江水冷清,秋帘卷起,空中透出一片秋意。松树的枝头似乎在告别,棋局也在竹节间结束。内心的思念愈加深沉,仿佛双阙的高塔在与五位老人的游玩中一同高耸。白鹤的梦在红日升起时产生,云朵悠闲地锁住了整个梓州。望向天空,工部的眼光闪烁,愁思搔乱了广文的头绪。石室中的僧人正在调马,银河中的客人向牛问路。清晨的楼阁归于尘世,大地上浮动着薄薄的雾气。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秋日夜晚,诗人住宿寺庙,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秋宿梓州牛头寺》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的哲思。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梓州牛头寺的秋夜景象,从月光、河流、灵山到僧人的身影,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诗的开头“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描绘了月光逐渐消失,云彩飘入寺庙的场景,给人以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灵山顿离众”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孤独与疏离,仿佛与世俗生活渐行渐远。诗中提到的“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则隐喻了对信仰的坚守和对古典文化的追寻。
随着诗句的展开,窗外的景色愈加清冷,秋意渐浓,诗人细腻地捕捉到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感触。最后几句“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宇宙浩渺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哲理。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和对孤独宁静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秋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孤独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洞的《秋宿梓州牛头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诗中提到的“灵山”象征着什么?
A. 喧嚣
B. 远离
C. 失落
D. 高远
“月去檐三尺”中“檐”指的是哪里?
A. 地面
B. 屋檐
C. 树枝
D. 河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