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9:50
《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
作者:陆游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
一径蛇蟠不容脚,平处乃可十客坐。
袅袅共看风枝舞,簌簌时听春箨堕。
古佛不妆香火冷,瘦僧如腊袈裟破。
门前西去长安路,日夜舳舻衔尾过。
老夫本乏台省姿,且就清阴曲肱卧。
在古城旁的小丘上,生长着数百棵巨大的竹子。
一条弯曲的小路蜿蜒而过,行走时难以容足,
平坦的地方则可以容纳十位客人坐下。
轻轻摇曳的竹枝在风中舞动,偶尔听到春天竹叶掉落的声音。
古老的佛寺无人香火,冷冷清清,
瘦弱的僧人像破旧的袈裟一样。
门前通往长安的道路,日夜有船只来往。
我这位老夫人本来就没有什么风采,
不妨在这清阴之下,曲肱而卧。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此诗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在城西接待院竹林下的闲适生活。诗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在经历了国家动荡和个人坎坷后,仍然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
《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的诗。全诗通过对竹林、佛寺、长安路等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厚感受。开篇“水边小丘因古城”,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和谐,接着以“巨竹数百个”描绘出竹林的壮观,诗人通过蜿蜒的小路引入,既表现出自然的曲折,又隐喻人生的艰辛。
在细腻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袅袅共看风枝舞,簌簌时听春箨堕”展现了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似乎在这竹林间,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古佛和瘦僧的描写则揭示了人间的冷清与无常,映射出诗人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最后两句“老夫本乏台省姿,且就清阴曲肱卧”则是自我调侃,表现出他对繁华的淡漠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传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历史的深沉思考,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兼具哲理与美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态度。通过对竹林、佛寺和长安路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繁华的淡漠,最终达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中“水边小丘因古城”中的“小丘”指的是什么?
“袅袅共看风枝舞”中“袅袅”形容的是哪种状态?
诗人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