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0:21
挽刘学谕
——刘克庄
少游乡校至华颠,
常以齑盐养浩然。
科举法行无誉士,
丘园礼废有遗贤。
刘贲下第人称屈,
李汉编文后必传。
闻道诸郎皆秀孝,
拂云华表看它年。
这首诗表达了对刘学谕的怀念和哀悼。诗中提到,年轻时在乡校学习的他,常用简单的食物来养活自己的志向。科举制度下,优秀的人才未能得到应有的赞誉,而传统的礼仪与学问却逐渐被忽视。刘学谕虽然落榜,但仍受到人们的尊重;李汉的文采必将被后人传颂。听说他的同伴们都是出色的孝子,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年,能在云端的华表上再见到他。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隆,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主,风格豪放,语言质朴,常用古典典故。
《挽刘学谕》是刘克庄为悼念朋友刘学谕而作,表达了对其才华和人格的敬重。刘学谕因科举失利而未能被社会认可,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无视及对传统文化的忧虑。
《挽刘学谕》是一首深具情感的悼诗,诗人通过对刘学谕生前情况的描绘,展现了对其才华的惋惜与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诗的开头通过“少游乡校至华颠”描绘了刘学谕的求学经历,体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接下来,通过“科举法行无誉士”和“丘园礼废有遗贤”,诗人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古代礼仪的怀念,反映了知识与道德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
在提到“刘贲下第人称屈,李汉编文后必传”时,诗人用刘学谕落榜的经历与李汉的成就形成对比,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刘学谕的才华,更加深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最后一句“闻道诸郎皆秀孝,拂云华表看它年”,则展现了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即使在悲痛之中,仍然期待着才华横溢的人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认可。这首诗以深厚的情感和清晰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全诗围绕对刘学谕的怀念,揭示了科举制度下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显示出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刻理解。
刘学谕的求学经历从哪到哪?
诗中提到的“科举法行无誉士”的意思是?
“闻道诸郎皆秀孝”中的“秀孝”指的是什么?
答案:
以上是对《挽刘学谕》的详细解析与欣赏,希望能对你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