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读史二十首 其十四》

时间: 2025-04-26 03:16:04

诗句

北临洛水拜陵园,奉表迁都大义存。

纵使暮年终作贼,江东那更有桓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6:04

原文展示:

北临洛水拜陵园,
奉表迁都大义存。
纵使暮年终作贼,
江东那更有桓温。

白话文翻译:

北面临洛水,前往陵园拜祭,
恭敬地上表迁都,大义依然存在。
即使在晚年最终沦为贼寇,
江东地区哪里还能出现桓温?

注释:

  1. 洛水:洛水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河流,流经今河南省,历史上与许多事件相关。
  2. 陵园:指的是皇帝或重要人物的墓地。
  3. 奉表:恭敬地上奏表文,表示迁都的请求。
  4. 桓温: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以其篡权和政治手腕著称,诗中提及其意在强调江东的政治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晚号谦斋,近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戏曲家。王国维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尤其以其诗词及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而闻名。

创作背景
《读史二十首》是王国维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创作的,旨在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思,探讨古今政治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此首诗主要反映了对历史人物桓温的评价以及对忠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王国维的《读史二十首 其十四》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历史感,描绘了迁都的重大决策与历史的反思。首句“北临洛水拜陵园”将读者带入北方的历史场景,洛水作为象征,代表了对历史的敬畏与追思。接下来的“奉表迁都大义存”则展现了迁都的庄重与大义,强调了历史决策背后的责任感。

在“纵使暮年终作贼”一句中,王国维以自谦的态度反思自己在晚年可能的堕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认知。最后一句“江东那更有桓温”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质疑当今是否还能出现像桓温那样有能力却政治上出问题的人物,暗示了对政治局势的忧虑。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王国维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政治责任的追求,具有很强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临洛水拜陵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场景设置在洛水旁,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 奉表迁都大义存:强调了迁都的决策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大义,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 纵使暮年终作贼:自我反省,暗示即使自己在晚年失意,也不会改变对理想的追求。
  • 江东那更有桓温: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表达出对当今社会政治状况的无奈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北临洛水”与“奉表迁都”,形成了整齐的节奏感。
  • 反问:最后一句“江东那更有桓温”,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了情感的表达,突显出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王国维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大义的追求和对政治现状的忧虑,体现出一种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水:象征历史与文化,代表着对往昔的怀念。
  • 陵园:意味着对逝去英雄的追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 桓温:作为历史人物的象征,代表了对权力与政治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国维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清代
    c) 明代
    d) 现代

  2. 诗中提到的“桓温”是代表什么?
    a) 忠臣
    b) 贼寇
    c) 权臣
    d) 文人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历史反思与责任
    c) 爱情悲剧
    d) 乡愁

答案

  1. b) 清代
  2. c) 权臣
  3. b) 历史反思与责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反映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诗作。
  • 李白《将进酒》:表达豪情与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王国维的诗作与杜甫的《春望》在对历史的思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个人的责任感,但王国维的诗更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而杜甫则更注重表达当下的苦涩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国维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王国维的文学与哲学》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寒 范希文 古意 春晴 遣兴杂诗 伤心 明皇与贵妃 偶作五绝句 谒岳王墓 消夏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冯谖三窟 鬯字旁的字 焚林之求 行针步线 新沐者必弹冠 不夺农时 谩天昧地 骨字旁的字 细菌战剂 腹中兵甲 音字旁的字 喷薄欲出 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赈贫济乏 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隙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头的字 包含濡的成语 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