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4:16:43
原文展示: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域的广阔和繁荣,提到张骞与陈平的功绩不如甘英那样显赫。千年来的壮丽景观你是否知道?在黑海的东边可以望见大秦。
注释:
- 西域:指的是中国西部的地区,古代与中亚及更远的地方有贸易往来。
- 纵横尽百城:形容西域的城市广阔而繁多。
- 张陈:指张骞和陈平,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分别以开拓丝绸之路和出使西域而闻名。
- 甘英:指甘英,东汉时期的使者,曾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其成就被认为更为卓越。
- 千秋壮观:指历经千年而留下的壮丽景观。
- 黑海:指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黑海,历史上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水域。
- 大秦:指古代的罗马帝国,代表着强大的国度和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戏曲评论家。他以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的思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读史二十首》是王国维在其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壮丽景观的感慨,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兴趣与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西域的广阔与繁华,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成就的思考。王国维将张骞与陈平的出使事迹与甘英的成就进行对比,暗示尽管前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甘英的成就显得更加突出,反映了他对历史评价的独到见解。诗中“千秋壮观”一句,既是对历史的追问,也是对壮丽景观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的最后一句“黑海东头望大秦”,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表达了对大秦的向往与敬仰。大秦作为古代强国的象征,代表着文化与力量,使得整首诗在历史的纵深感与空间的广阔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域纵横尽百城:描绘了西域的繁荣景象,传达出开放与交往的气息。
- 张陈远略逊甘英:通过对历史人物成就的对比,表现出对甘英的高度认可。
- 千秋壮观君知否:发出对历史辉煌的质问,意在引发读者的思考。
- 黑海东头望大秦:通过地理的描绘,表达了对大秦的向往与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对称,形成音韵上的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黑海与大秦分别象征着东西方的交汇与文化的辉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成就与壮丽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的敬仰,展现了王国维对历史的深邃理解以及对国家、文化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域:象征着开放与繁荣,代表着交流与文化的交融。
- 甘英:代表着成就与荣耀,体现了历史的丰厚。
- 大秦:象征着强大的文化与力量,代表了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域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中国东部
- B. 中国西部
- C. 中国南部
- D. 中国北部
-
谁是诗中提到的通过出使西域而著名的历史人物?
-
“千秋壮观君知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无知
- B. 对历史的敬仰与思考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国维《读史二十首 其十二》 vs. 杜甫《登高》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壮丽景观的描绘,但王国维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对比与文化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感慨与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 《王国维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理解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