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9:47
欲去
作者: 韩偓 〔唐代〕
纷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
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
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窗外纷纷的言语交错,重温约定如踏青般美好。
终究会在某个地方相逢,但无非是想要离去的时刻。
恨意深沉,书信中的情感无法尽述,宠爱至极,心中却多了几分疑虑。
惆怅的桃源之路,唯有在梦中才能知晓。
韩偓,字景仁,号清白,唐代诗人,以其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作通常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尤其擅长描写爱情与离别。
《欲去》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在表达对爱情的眷恋与不舍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无奈。在“纷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中,诗人通过窗外的喧嚣,象征着爱情的复杂与多变;而“重约”则传达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不仅反映了对重逢的渴望,更暗示了相逢的时刻却是离别的前奏,显露了对未来的无奈和惆怅。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尽管情感深厚,但却因过度的宠爱而产生疑虑,显示出对关系的脆弱性的担忧。最后一句“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更是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推向高潮,桃源象征着理想的归宿,而诗人只能在梦中寻求慰藉,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无尽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失落。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爱情的追求与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人在感情中所面临的矛盾与挣扎。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选择题:诗中“重约蹋青期”中的“蹋青”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着_____。
判断题:诗人对未来的重逢持乐观态度。 (对/错)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均涉及离别与思念的主题。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而李白的《将进酒》则以豪放的方式表现对人生的态度。两者与《欲去》在情感的复杂性与对理想的追求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