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5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3:10
始余求诸社,穷巷窈而曲。
草阴荒蒙茸,林影乱朴樕。
其中有屋庐,其下主以木。
社稷风雨雷,皆於此乎告。
趋暗不求阳,如丛祠而局。
就简不辨方,如古墓而族。
引我拜乎上,高床被茵褥。
使我视所陈,纸币荐薌烛。
爵不以坫寘,酒不以茅缩。
牲不以碑丽,斋户不以宿。
於礼无所稽,承讹已云熟。
从之则咈余,不从亦违俗。
是心既不慊,虽暂亦为渎。
屋不受不阳,此岂容有屋。
先易其甚者,余事踵相属。
其有不逮为,则以告新牧。
我开始寻找社稷坛,走进偏僻曲折的小巷。
草木繁茂遮蔽着阳光,林影摇曳不定。
其中有座房屋,房子的结构是用木材搭建的。
社稷、风雨、雷霆,都是在这里向我告知。
走入黑暗不求阳光,像是丛林中的祠堂一样局促。
在这里简单地拜祭,像是古墓中的家族一般。
我被引导着拜向高台,上面铺着华丽的床褥。
让我看所供奉的物品,纸币和香烛整齐摆放。
酒杯不摆在祭坛上,酒也不施以茅草盖。
牲畜不以碑文装饰,斋房也不作为住宿。
在礼仪上没有可依凭的,承袭的习俗已成定局。
遵循这些则我会被责备,不遵循也违背了风俗。
我的心意既不满意,虽然暂时也算亵渎。
房屋不接纳阳光,这哪里能容得下房屋。
先改变其严重者,余下的事自然相随。
如果有做得不够的,就向新的祭司告知。
魏了翁,宋代诗人,字德修,号千山,四川遂宁人。他的诗风以清新典雅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感受。
该诗写于宋代一个社会背景下,社会风俗繁杂,诗人借助社稷坛的祭祀场景,反思礼仪的复杂与传统的践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充满神秘和仪式感的社稷坛,探讨了礼仪与个人内心的矛盾。诗人从寻找社稷坛开始,呈现出一种探索与思考的过程。诗中描绘的草阴、林影、古墓等意象,渗透着古老的文化底蕴,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与怀念。
在祭祀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礼仪的繁琐和无奈,既想遵循传统,又对这种形式感到不满,表现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特别是“屋不受不阳,此岂容有屋”一句,深刻揭示了对传统束缚的反思,暗示着一种对新生事物的渴望。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的思考深度和对社会礼俗的深入观察。诗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主题。
整首诗探讨了对传统礼仪的遵循与内心的不满,表现出对社会风俗的反思与批判。
诗中提到的“社稷”指什么?
“趋暗不求阳”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中“屋不受不阳”表达了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