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9:2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9:22:51
原文展示:
闻英寇云南俄寇伊犁感愤成作 梁启超 〔清代〕
涕泪已消残腊尽,入春所得是惊心。 天倾已压将非梦,雅废夷侵不自今。 安息葡萄柯叶悴,夜郎蒟酱信音沈。 好风不度关山路,奈此中原万里阴。
白话文翻译:
泪水已经随着残冬的结束而消散,春天带来的却是令人心惊的消息。 天似乎要塌下来,这不再是梦境,雅乐废弃,外族入侵,这并非始于今日。 安息的葡萄树叶子枯萎,夜郎的蒟酱消息沉寂。 美好的风无法吹过关山和道路,奈何这中原大地被万里阴云笼罩。
注释:
涕泪:指悲伤的泪水。 残腊:指农历年末的最后一段时间。 惊心:令人震惊的消息。 天倾:比喻国家危难。 雅废:指传统文化的衰落。 夷侵:指外族的侵略。 安息:古代国名,这里指边疆地区。 柯叶悴:树木的叶子枯萎,比喻边疆的凋敝。 夜郎:古代国名,这里指边远地区。 蒟酱:一种植物,这里指边远地区的特产。 信音沈:消息沉寂,指与边远地区的联系中断。 好风:比喻良好的政治风气或和平环境。 关山:指边关和山川。 中原:指中国的心脏地带。 万里阴:比喻国家的困境和阴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晚号梁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梁启超的诗歌多反映时代变革和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梁启超在得知英国侵略云南、俄国侵略伊犁的消息后,感慨国家危难,愤慨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传统文化衰落的痛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悲愤的笔触描绘了国家危难和传统文化衰落的景象。首联通过“涕泪已消”和“入春所得是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颔联用“天倾”和“雅废夷侵”形象地比喻了国家的危难和文化的衰落。颈联通过“安息葡萄柯叶悴”和“夜郎蒟酱信音沈”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凋敝和与边远地区的联系中断。尾联以“好风不度关山路”和“奈此中原万里阴”作结,表达了对国家困境的无奈和对和平环境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梁启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涕泪已消残腊尽,入春所得是惊心。
天倾已压将非梦,雅废夷侵不自今。
安息葡萄柯叶悴,夜郎蒟酱信音沈。
好风不度关山路,奈此中原万里阴。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传统文化衰落的痛心。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危难的悲愤和对和平环境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涕泪已消残腊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D. 惊讶
“天倾已压将非梦”中的“天倾”比喻什么? A. 自然灾害 B. 国家危难 C. 个人困境 D. 文化衰落
“雅废夷侵不自今”中的“雅废”指什么? A. 传统文化的衰落 B. 外族的侵略 C. 政治腐败 D. 经济危机
“好风不度关山路”中的“好风”比喻什么? A. 自然风 B. 良好的政治风气 C. 和平环境 D. 个人理想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