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2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26:08
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
教移兰烛频羞影,自试香汤更怕深。
初似洗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
岂知侍女帘帷外,剩取君王几饼金。
再把鱼鳞和犀角装饰的翠簪整理一下,刚解开衣服就感到一阵寒意袭来。
让我把兰烛移来,频频照射自己的影子,自己试着洗澡更是心生怯意。
起初似乎洗花一般难以抑制,最后却担心浴水如雪般太过冰冷而无法承受。
岂料在帘子外,侍女们已为君王备下了几饼金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8年-约824年),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四川,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擅长五言、七言诗,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风气开放、文人生活奢华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沐浴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及对美的追求。
《咏浴》是一首极具细腻感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沐浴场景的描绘,表现出女性在浴室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的装扮与沐浴前的准备,体现出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接下来的“教移兰烛频羞影”,则流露出一丝羞涩与不安,似乎在暗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最后几句则通过侍女的存在,展现了权力与财富的交织,反映出女子在权欲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复杂心境。
整首诗通过精巧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幅优雅而略显忧愁的女性浴室图景,既有生活的细节,又蕴含着深层的社会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出女性在生活中追求美的同时,也面临着脆弱与不安的情感,既有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又有对权力与财富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鱼犀”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饰品
C. 酒
诗中“沃雪”比喻的是?
A. 温暖
B. 冷水
C. 香气
侍女在诗中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
A. 朋友
B. 财富与权力
C. 生活的乐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韩偓的《咏浴》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情感,但韩偓更关注内心的脆弱与女性的生活状态,而李白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