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4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3:40
原文展示:
送但能之守浔州 张栻 〔宋代〕 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 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 根本谁深念,诗书计不迂。 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古代的清官本就稀少,岭南的百姓至今尚未复苏。朝廷的诏令再三叮嘱,选拔了我这样的官员。谁真正关心国家的根本,用诗书来谋划并不迂腐。应当深切地铭记这份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达对时政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送别友人但能之赴任浔州(今广西桂平)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岭南百姓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张栻对时政的深刻关注和对民生的深切同情。诗中,“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清官的怀念,也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百姓生活尚未复苏的现实。张栻通过“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来强调朝廷对官员的选拔和期望,而“根本谁深念,诗书计不迂”则进一步指出,真正关心国家根本的人并不多,而用诗书来谋划国家大事并不迂腐。最后,“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强调了官员应当深切铭记这份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体现了张栻作为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官员应当深切铭记责任,关心国家的根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循吏”指的是什么? A. 遵循法度的官员 B. 古代的文人 C. 岭南的百姓 D. 朝廷的诏令 答案:A
“根本谁深念”中的“根本”比喻什么? A. 国家的根本 B. 诗书的根本 C. 岭南的百姓 D. 古代的清官 答案:A
诗的最后一句“岂但应时须”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B. 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C. 应当深切地铭记这份责任 D. 用诗书来谋划并不迂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