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01:4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1:46:19
《寄杜邯郸》
作者:贺铸 〔宋代〕
穷巷厌多雨,颓垣藜藿生。
蜩螗饱风露,晏景一何清。
坐指岁芳歇,羇人心骨惊。
所怀不可见,东州闻政声。
三年但弦歌,百里称神明。
风月动高兴,诗章时一鸣。
天葩落健笔,直与春工争。
浑河失故渠,怒水方纵横。
难凭束苇济,跬步万里程。
梦想不知远,笑谈何可并。
赖有西飞翰,尺纸缄驰情。
我厌倦了狭窄的巷子里频繁的雨水,残破的墙壁上长满了野草。蝉和蟋蟀在风露中饱餐,晚景是多么清晰。坐在这里指着流逝的岁月,漂泊的人心中感到惊慌。心中所思之事无法见到,东州却传来治理的声响。三年来我只是在弹唱,百里之外都称颂我神明的才华。风和月让我心情愉悦,诗章偶尔在此时响起。天上的花瓣飘落,笔触也开始变得强健,竟然与春天的工匠争奇斗艳。浑河失去了原有的河道,愤怒的水流纵横交错。难以凭借一束芦苇来渡过,迈出一小步却是万里长途。梦想未曾想到有多遥远,笑谈之间又如何能够并肩。幸好有西飞的鸿雁,纸上写满了我奔腾的情感。
贺铸(约900年—约970年),字承天,号楚隐,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及个人情感为题材。他的词作在当时及后世均有较高的地位,尤其以《天净沙·秋思》而闻名。
《寄杜邯郸》是贺铸在漂泊生涯中的一首情感抒发之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故土与归属的思念。杜邯郸可能是作者的友人,诗中寄情于友,反映了作者在游历中的孤独与思考。
《寄杜邯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多雨的环境中孤独漂泊的人的内心世界。开篇通过“穷巷厌多雨,颓垣藜藿生”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环境的厌倦与对生命的思考。雨水的频繁与破败的墙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接着,诗中提到“蜩螗饱风露,晏景一何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人在此时此刻中感受到的清晰与美好,似乎是与周围的荒凉形成对照。
“坐指岁芳歇,羇人心骨惊”,诗人以“羁人”自喻,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故土的思念。诗中多次提及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显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赖有西飞翰,尺纸缄驰情”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倾诉的渴望。通过鸿雁传情,象征着对友谊与情感的寄托,流露出一种温暖而深刻的情感。
整体来看,贺铸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思乡的主题展开,表现了作者在漂泊生涯中的情感波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们在生活困扰中的坚韧与追求。
诗中提到的“羁人”指的是:
A. 漂泊的人
B. 归乡的人
C. 诗人
D. 友人
“三年但弦歌”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受?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友谊的渴求
与贺铸的《寄杜邯郸》相比,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李白的风格更加奔放,而贺铸则显得细腻而沉郁。两者虽然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