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7:40
原文展示:
人与韶音渺莫闻,山如羽卫自森森。不封不树知何处,漫说零陵古到今。
白话文翻译:
人们和韶乐的声音渺小得几乎听不见,山峦如同羽毛的护卫般郁郁葱葱。不知道哪里有山不被封闭或树木覆盖,随便谈论零陵的古今变迁。
注释:
典故解析:
“韶音”出自《诗经》,象征着古代的美好音乐;“零陵”是古代的文化名城,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大同,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山川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九疑》是在马大同游历九疑山时写下的,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沉思,反映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过九疑》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历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九疑山的壮丽景色与人历史的渺小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人与韶音渺莫闻”直接将人和音乐置于一个微不足道的位置,暗示在大自然的雄伟面前,人类的声音显得多么微弱。接下来的“山如羽卫自森森”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九疑山的茂密与挺拔,给人一种雄伟而又神秘的感觉。
诗的后两句“没有封闭和树木的地方”进一步引发对空间的思考,似乎在探讨人是否能找到一个未被文明所侵扰的净土,最后“漫说零陵古到今”则是对历史的回顾,带有一种无奈和叹息。整体诗句结构简练,意象鲜明,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表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九疑山的描写,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历史的无常,表达了对自然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感慨。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韶音”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古代音乐
C. 一种舞蹈
D. 自然声音
“山如羽卫”这一句中的“羽卫”是指:
A. 羽毛
B. 卫兵
C. 轻盈的状态
D. 自然的保护
“漫说零陵古到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历史的无奈与叹息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