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7:12
答张文潜
陈师道 〔宋代〕
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我贫穷得连一根锥子都没有,四周都是墙壁。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上风光无限,为什么我却不能减轻饥饿的痛苦呢?
从前听说杜甫的儿子,为了尊敬客人,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但你妻子一定不贤惠,三次梳理发髻为你奉上巾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5-1101),宋代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富有情感和哲理,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其诗作品有时流露出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陈师道生活贫困之时,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与张文潜的友谊也体现在此诗中,反映出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这首诗以“贫无一锥”开篇,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贫困境地,令人感受到一种压迫感与无奈。诗人在面对这种困境时,虽然提到了“瀛洲”的美好,似乎在暗示他内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的困境又让这种向往显得无比渺小。接下来的两句中,通过对杜氏子尊重客人的典故,诗人不仅在自谦,也在反映一种对礼仪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贫穷与理想、现实与礼仪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加了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
最后的两句以对“君妇”的评价结尾,似乎是在对朋友的生活状态表示一种不满或惋惜,反映了对人性和家庭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人不仅感受到其个人的困境,也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探讨了人际关系与家庭生活的复杂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贫困?
A. 描述周围环境
B. 描述自己的情感
C. 描述过去的经历
答案:A
诗中提到的“杜氏子”是谁?
A. 杜甫的儿子
B. 杜甫的朋友
C. 杜甫的弟子
答案:A
诗的最后一句对“君妇”的评价,表达了对其什么的看法?
A. 尊重
B. 不贤惠
C. 聪明
答案:B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答张文潜》这首诗的意境、背景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