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偈颂七十六首》

时间: 2025-04-26 04:31:46

诗句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举头天外看,谁是个中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46

原文展示: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举头天外看,谁是个中人。

白话文翻译:

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哪个国土,都有佛的身影现身。
抬头看天外,究竟谁是其中的人?

注释:

  • 十方:指四面八方,广泛的意思。
  • 诸国土:指所有的国家和土地。
  • 无刹:没有寺庙的地方。
  • 现身:显现出身形,意味着佛法的存在。
  • 举头:抬起头。
  • 天外:天的外面,象征超越尘世的境界。
  • 个中人:其中的人,指代那些理解佛法的人。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十方”和“刹”都是佛教用语,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普遍性和无处不在的特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师观,宋代高僧,以其精深的佛学造诣和诗才闻名。他的诗多表现出对人生、宇宙、佛法的思考,语句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是在佛教逐渐深入民间的背景下,诗人对佛法的思索与感悟。诗中表达了对佛法无处不在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佛教哲理,展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超越性。首先,诗的开头“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强调了佛法无处不在,任何地方都有佛的显现,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或时间。这种思想体现了佛教中“法界一体”的理念,说明了佛法的广泛和包容性。随后一句“举头天外看,谁是个中人”则引导读者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抬头仰望,心灵的觉悟和对存在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整首诗在短短几句中,深刻地揭示了人对宇宙的反思与对自身的探寻,蕴含着哲学的深度和宗教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方诸国土:指的是佛法广布于所有的地方,没有国土限制。
  2. 无刹不现身:即使在没有寺庙的地方,佛也会显现,表明佛法的存在不拘泥于物质的形式。
  3. 举头天外看:抬起头向外看,象征着追寻真理和超越世俗的思维。
  4. 谁是个中人:质疑自我,思考在这宏大背景下,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是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举头天外”比喻人们对更高真理的追求,体现了人们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佛法的普遍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诗人在表述佛法的无处不在的同时,也引导读者反思自身在这其中的位置,强调了个体的觉悟和内心的探索。

意象分析:

  • 十方:象征无边无际,代表着佛法的广泛传播。
  • 佛身:象征着智慧和慈悲,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修行。
  • 天外:象征着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方”指的是什么? A. 四面八方
    B. 只有一个地方
    C. 远方的山川

  2. 诗中提到的“无刹不现身”意味着什么? A. 只有在寺庙才能见到佛
    B. 佛法存在于每一个角落
    C. 佛只在特定地方显现

  3. “谁是个中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考? A. 质疑佛的存在
    B. 思考自我与佛法的关系
    C. 讨论他人的信仰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以清晰的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 《登高》杜甫:探讨人生命运与宇宙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哲思,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 《夜泊牛头》李白:探讨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与本诗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歌》
  • 相关佛教经典与释义书籍。

相关查询

除夕有怀 春闺 送张肖甫 季冬夜西池君见过 北望二首 次张祜金山寺之韵 暮秋夜柬宗上人 秋庭 南伐 岁暮卢次楩过邺有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齒字旁的字 包含扈的词语有哪些 又字旁的字 龠字旁的字 干君何事 谈訾 乱开头的成语 鼓铸局 家翻宅乱 翻来覆去 历録 肉字旁的字 巳字旁的字 迅雷不及 钻开头的成语 十八层地狱 秋波盈盈 无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