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2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20:25
忆旧游 其二
作者: 高燮 〔清代〕
正匈奴未灭,战死沙场,死亦安便。
击楫渡江去,见胡氛犹恶,猛着先鞭。
那知义旗甫举,罹祸剧堪怜。
叹国法难伸,奇冤虽雪,应憾重泉。
愁煎。怕追念,把旧影前尘,反复诗篇。
读到伤怀处,似声声弹出,急管哀弦。
况复平生隐恨,未了海棠缘。
料碧血长埋,千年定化啼杜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事和个人遭遇的深切怀念与哀伤。诗人感叹匈奴尚未被消灭,昔日战死沙场的壮烈虽令人安慰,但内心仍感愁苦。渡江时见到敌人,心中怒火中烧,决心奋战。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愿,正义的旗帜高扬,却遭遇了惨痛的灾难。诗人感叹国法难以伸张,虽然冤屈得以雪清,但内心的遗憾依旧沉重。愁苦的心情让他不愿追忆往昔,尽管旧时的影像不断浮现,反复吟诵的诗篇中充满了伤感。每当读到悲伤之处,仿佛听见乐器悲鸣,更让他想起往生的遗憾,最终预感到自己的血泪将长埋于此,化作杜鹃的哀鸣。
高燮,清代诗人,生平多有战斗经历,因而其作品常带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反思。高燮的诗风刚劲有力,常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诗作产生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苦难,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忧虑,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忆旧游 其二》通过描绘战斗、牺牲和个人感情,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对生命的思考。开头以“正匈奴未灭”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接着通过“击楫渡江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敢于迎战、勇往直前的精神。尽管诗人怀有壮志,但现实的惨痛却让他感受到无力与悲伤,“义旗甫举,罹祸剧堪怜”,突显了正义与悲剧的对比,令人心痛。
在诗中,诗人不仅仅在述说历史事件,更是在抒发个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反复的追忆与伤怀,展现出他对过往岁月的眷恋与对未了情缘的眷顾。最后以“千年定化啼杜鹃”收尾,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哀叹,情感深邃而长远。整首诗情感真挚,历史与个人交织,极具感染力。
正匈奴未灭,战死沙场,死亦安便。
诗人感叹匈奴仍未被消灭,战死于沙场的壮烈虽让人安慰,但内心依然痛苦。
击楫渡江去,见胡氛犹恶,猛着先鞭。
诗人描绘出出征的场景,看到敌人胡氛仍然存在,内心愤怒,决心奋战。
那知义旗甫举,罹祸剧堪怜。
义旗高扬,却遭遇了巨大的灾难,表现出对正义未能实现的无奈。
叹国法难伸,奇冤虽雪,应憾重泉。
感叹国法难以伸张,即使冤屈得以洗清,心中的遗憾仍然沉重。
愁煎。怕追念,把旧影前尘,反复诗篇。
诗人因愁苦而难以追忆往昔,旧影历历在目,反复吟诵诗篇中充满伤感。
读到伤怀处,似声声弹出,急管哀弦。
在读到伤感之处,仿佛听见急促的哀乐回响,更加突显出内心的痛苦。
况复平生隐恨,未了海棠缘。
诗人提到自己一生心中未解的隐恨,暗示与海棠花相关的情感纠葛。
料碧血长埋,千年定化啼杜鹃。
预感到自己的鲜血将长埋于此,最终化作杜鹃的悲鸣。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正义未能实现的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忆旧游 其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高燮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义旗”象征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正义与理想
C. 家庭的幸福
“千年定化啼杜鹃”暗示了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英烈的哀鸣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1. B 2. B 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