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1:1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1:13:09
边警
作者:谢榛 〔明代〕
太白秋高烽火惊,
羽书飞下晋阳城。
沙场风急来胡马,
亭障云深出汉旌。
战守何人能仗策,
朝廷今日始言兵。
悬知驾驭还多术,
早晚亲临细柳营。
白话文翻译:
在高秋的夜空下,明亮的月光照耀着,烽火台上发出惊慌的信号,飞来的书信传到了晋阳城。战场上风急马乱,胡人的战马在呼啸的风中奔腾,云雾深处,汉朝的旌旗也显得格外沉重。谁能够掌握这场战斗的策略?朝廷今天才开始决定出兵的事宜。悬念是,统帅们还有许多的谋略,早晚会亲自前往细柳营进行指挥。
该诗歌涉及了古代的军事传令情况,烽火台的使用是中国古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羽书则是信使传递信息的方式。诗中提到的“胡马”与“汉旌”暗示了汉朝与北方民族的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
作者介绍:
谢榛(约1522-1590),字蕴芝,号青山,明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边防生活和战事,诗风豪放,作品多展现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边境战事频繁的时期。诗人以边警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及士人的责任感。
《边警》是一首充满军事气息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开篇以“太白秋高烽火惊”引入,设定了诗歌的背景:在高秋的夜空下,烽火的警报打破了宁静,暗示着战事的紧迫性。接着,诗人描绘了战场的场景,“沙场风急来胡马”,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混乱,同时也反映了敌人来袭的危机感。
在诗中,诗人不仅关注战斗本身,更对指挥者的能力与决策表示关心,“战守何人能仗策”,流露出对军事指挥的思考,尤其是在朝廷才开始讨论出兵的时刻,显得极为重要。最后一句“早晚亲临细柳营”则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期望有能者能够亲自指挥,带领兵士们走向胜利。
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着边防战事,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对军事指挥者的期待与信任。
诗词测试:
诗中“太白”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明亮的月光
C. 一种鸟类
“羽书”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信使传递的信件
B. 战士的装备
C. 军事策略
诗的最后一句“早晚亲临细柳营”的意思是?
A. 期待能者到来指挥
B. 希望战争能尽快结束
C. 盼望国家平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