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持国石藓》

时间: 2025-04-26 20:58:05

诗句

石根云常蒸,老藓密於毯。

湿翠连涧阴,净绿绕岩坎。

不异泉上芹,丰茸犹可擥。

安知山中客,远寄趣已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8:05

原文展示:

和持国石藓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石根云常蒸,老藓密於毯。
湿翠连涧阴,净绿绕岩坎。
不异泉上芹,丰茸犹可擥。
安知山中客,远寄趣已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石根的景象,常常被云雾蒸腾,古老的苔藓如同厚重的毯子一样密布。湿润的翠绿在溪涧的阴影中蔓延,清新的绿色环绕着岩石的边缘。就像泉水边的芹菜那样,丰盛而茂盛,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谁能知道待在山中的客人,远道而来时的情趣已经淡薄?

注释:

  • 石根:指石头的根部,通常生长苔藓的地方。
  • 云常蒸:指云雾常常笼罩在石根上。
  • 老藓:指年久的苔藓,形容其生长繁茂。
  • :形容苔藓的厚重和密集。
  • 湿翠:湿润的绿色,形容苔藓的颜色。
  • 涧阴:指溪涧的阴影部分。
  • 净绿:清新而纯净的绿色。
  • 丰茸:丰盛而茂密。
  • 犹可擥:形容苔藓的柔软,可以轻轻拨动。
  • 安知:怎么知道。
  • 山中客:指在山中隐居的人。
  • 远寄趣已淡:远道而来时的情感和趣味已经淡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朝诗人。他以五言诗闻名,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新自然。梅尧臣曾任官职,生活在宋初,参与政治与文化的活动,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这一首《和持国石藓》作于梅尧臣隐居山中时,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在隐居生活中,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人际关系的疏远,内心的情感逐渐变得淡薄。

诗歌鉴赏:

《和持国石藓》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梅尧臣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苔藓的生机与幽静。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苔藓的生长环境,石根被云雾滋润,仿佛在与天地对话。这里的“老藓密於毯”形象地描绘了苔藓的繁茂,犹如厚厚的毯子覆盖在石头上,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包容。

接下来的两句则将诗的意象进一步延展,湿润的翠绿与清新的岩石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的视觉享受。“不异泉上芹”一句,富有生活气息,让人联想到泉水边的生机盎然,诗人在这里不仅描写自然,还传递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反思,诗人感叹在山中隐居的客人,或许在远道而来后,早已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趣味。这种情感的淡薄,恰恰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思考,虽然身处自然之中,却也难免感受到人与外界的隔阂,内心的孤独与淡漠。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形成了一种恬淡而深邃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根云常蒸:描绘石根常被云气蒸腾,展现出一种神秘的自然景象。
  2. 老藓密於毯:形容古老的苔藓密集如毯,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感觉。
  3. 湿翠连涧阴:湿润的绿色在溪涧阴影中蔓延,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丰盈。
  4. 净绿绕岩坎:清新的绿色环绕岩石,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5. 不异泉上芹:将苔藓与泉水边的芹菜类比,强调了生机与丰盈。
  6. 丰茸犹可擥:形容苔藓的柔软与丰盛,生动有趣。
  7. 安知山中客:引入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思考。
  8. 远寄趣已淡:表达了对生活情趣的淡薄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苔藓比作毯子,增强了诗的形象。
  • 对比:湿翠与岩坎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的多样性。
  • 拟人:诗中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人文关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反映了隐居生活的孤独与内心的淡薄情感,展现了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石根: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2. :象征变化与灵动。
  3. 老藓:象征时间的积淀与生命的延续。
  4. 湿翠: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清新。
  5. 岩坎:象征坚固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石根云常蒸”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 A. 石根被阳光照耀
    • B. 石根常被云雾蒸腾
    • C. 石根上长满花朵
  2. 诗中提到的“丰茸犹可擥”是形容什么?

    • A. 苔藓的柔软
    • B. 石头的坚硬
    • C. 山水的清澈
  3. 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什么感受?

    • A. 热爱
    • B. 孤独与淡薄
    • C. 兴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1. 梅尧臣《和持国石藓》 vs 王维《山居秋暝》
    •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梅尧臣更注重细腻的描写与内心反思,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心灵的融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答文潜戏赠 赴蒲道中寄洛倅王定国 次韵鲁直试院赠奉议李伯时画诗 好事近(中秋不见月,重阳不见菊) 江头秋风辞 题段吉先小景三首 其二 次韵张着作文潜饮王舍人才元家时坐客户部李 题宗室大年画扇四首 压沙观梨 豆叶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乐于 片字旁的字 投杼市虎 虎字头的字 春和景明 老三老四 水漫金山 包含泰的成语 零七八碎 隙弃罗 积习难改 龙字旁的字 斧钺汤镬 单人旁的字 落忍 建之底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