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9:16
摸鱼儿 宴米山堂
听风铃遍传春去,荼蘼红发留客。
善和坊里驮娇马,不让小蛮颜色。
愁似织。望复岭回溪,隐隐星窗隔。
浮生作剧。便刻竹题诗,挥裘换酒,
清啸古今窄。开筵处,松下危楼倚碧。
流连难至头白。微温气候宜人甚,
秉烛再游始得。吾有癖。
纵弱絮沾泥,何损须髯戟。
抛残可惜。须画鼓催花,
香罗剪蝶,长著阮家屐。
听,风铃声声,传来春天的离去;荼蘼花红艳,掩映着留客的情景。
善和坊里驮着娇美的马,不让小蛮的妆容失色。
愁绪如织,望着复岭回溪,隐隐的星窗隔着远方。
浮生如戏,我刻竹题诗,挥洒衣裳换酒,
清啸声在古今之间显得窄促。
筵席开在松下的高楼,倚靠着碧绿的天空。
流连忘返,直至头发花白。
微微的温暖气候极其宜人,
点燃蜡烛再游才觉得满足。
我有一个癖好,
即便是弱小的絮沫沾到泥土,又有何妨。
抛弃残缺的东西,实在可惜。
应该画鼓催花,
用香罗剪下蝴蝶,长穿阮家屐。
荼蘼:一种花,常用于描绘春天的景象。
善和坊:指一个地方,可能是古代某个繁华的集市或坊市。
小蛮:指年轻女子,可能是美丽的女子。
流连:不忍离去,留恋。
须髯戟:指胡须,形容老者。
阮家屐:阮家是个古代乐器的名字,这里指的是轻快的步伐。
曹溶,明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尤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常融合抒情与描写,情感细腻而真挚。
《摸鱼儿 宴米山堂》创作于春季,正值大自然复苏之际,诗人通过宴饮描绘春天的气息,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
《摸鱼儿 宴米山堂》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美丽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开头“听风铃遍传春去”,便引入了春天离去的感伤,随后的“荼蘼红发留客”,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留客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了“善和坊里驮娇马”,展现了繁华的市井生活,体现了人们在春天里的热闹与欢愉。“愁似织”一句,巧妙地将愁绪比作织物,隐喻着生活的复杂与多变。在“浮生作剧”中,诗人反思人生如戏,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展现了宴席的热闹与温暖气候的宜人,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最后,诗人借“须画鼓催花,香罗剪蝶”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对春天的珍惜与眷恋。
整首词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刻感受与对生活的热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画面感。
整首诗歌主题围绕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享受,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情感基调既有欢愉又带有淡淡的惆怅。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曹溶
C) 杜甫
D) 苏轼
“愁似织”中的“织”是指什么?
A) 织布的过程
B) 愁绪的复杂
C) 生活的繁忙
D) 人际关系
诗中提到的“善和坊”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处风景
C) 一个市场或坊市
D) 一个人名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曹溶的《摸鱼儿》更加强调春天的热闹与生活的享受,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离别的哀愁与对往昔的怀念。两首词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