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3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32:12
方驾与吾友,同怀不异寻。
偶逢池竹处,便会江湖心。
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
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
蘋藻复佳色,凫鹥亦好音。
韶芳媚洲渚,蕙气袭衣襟。
萧散皆为乐,裴回从所钦。
谓予成夙志,岁晚共抽簪。
我和朋友方驾,一同怀着不变的心情。
偶然遇见池边的竹子,便引起了我对江湖的思绪。
夏天渐近,林木更加茂密,春天过去,水更显深邃。
清澈的湖水映照着两岸的美丽,悠闲地散步也能观赏到风景。
水中的藻类颜色鲜艳,野鸭和白鹭的鸣叫也悦耳动听。
春花的芬芳迷人,兰花的香气萦绕在衣襟。
闲适的心境都是快乐,徘徊于自然中我感到欣喜。
我觉得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年岁已晚我们共聚一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夷之,号少城,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张九龄政治生涯的中期。他作为大理丞,生活在官场与自然之间,作品多表现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追求。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与朋友在幽静的林沼旁游玩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每一句都充满了生动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开篇以“方驾与吾友”引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传达了亲切的友谊情感。
在描写自然时,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展现出夏季林密、春水深的景象,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清新与宁静。清华两辉映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水面与两岸的美丽景色,生动而富有层次感。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自然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将自己的理想与岁月的流逝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追求,给人以深思。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令人陶醉。
方驾与吾友,同怀不异寻。
表达与朋友共享同一心情的愉悦。
偶逢池竹处,便会江湖心。
在池边偶遇竹子,引发对自由生活的思考。
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
夏天来临,树林愈发茂密,春水依旧清澈深邃。
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
湖水清澈,映照着周围的美景,悠闲的散步中欣赏风光。
蘋藻复佳色,凫鹥亦好音。
水中的植物色彩鲜艳,野鸭与白鹭的鸣叫悦耳动听。
韶芳媚洲渚,蕙气袭衣襟。
春花的芬芳迷人,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
萧散皆为乐,裴回从所钦。
轻松的心境皆为乐趣,徘徊于自然中感到欢喜。
谓予成夙志,岁晚共抽簪。
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年岁已晚我们共聚一处。
整首诗的主题集中在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上,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增添了诗的艺术美感,展示出文化的深厚底蕴。
诗中“方驾”指的是:
A. 诗人的名字
B. 朋友的名字
C. 一种景象
D. 一种情感
“清华两辉映”中的“辉”是指:
A. 明亮的光辉
B. 辉煌的成就
C. 清澈的水面
D. 美丽的花朵
整首诗的主题是: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友谊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家庭的思念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张九龄的这首诗更侧重于自然的描绘与心境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两者各有千秋,皆为唐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