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1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14:20
洞仙歌 过玉泉山
作者: 朱祖谋 〔清代〕
残衫剩帻,悄不成游计。满马西风背城起。
念沧江一卧,白发重来,浑未信禾黍离离如此。
玉楼天半影,非雾非烟,消尽西山旧眉翠。
何必更繁霜,三两栖鸦,衰柳外斜阳馀几。
还肯为愁人住些时,只呜咽昆池,石鳞荒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身处玉泉山时的感受。他身穿破旧的衣衫,心中没有游玩的打算;迎着西风,马儿背着他向城外奔去。回想起在沧江边躺卧的日子,白发又重回,真让人难以相信如今的禾黍已是如此稀疏。玉楼在天边的影子,既不是雾霭也不是烟霞,曾经的西山翠色早已消逝。何必再去繁琐地数着霜降,只有三两只栖息的乌鸦,衰败的柳树外斜阳还剩几许。是否还愿意为愁苦的人停留片刻,只有昆池的呜咽声,荒凉的水中石鳞孤零零。
朱祖谋,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诗风深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影响,常常流露出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思考。
《洞仙歌 过玉泉山》是朱祖谋在游历玉泉山时写成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自然美景的感悟。玉泉山作为风景名胜,承载了许多文化意象和历史积淀,诗人在游历中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人的身世与环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思。开头两句“残衫剩帻,悄不成游计”,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旅人的困顿与无奈,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艰辛。接下来的“念沧江一卧,白发重来”,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隐含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诗中提到的“玉楼天半影,非雾非烟”,则是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展现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随着诗句的推进,意象逐渐转向自然景色,衰败的柳树和斜阳形成了一种凋零的美感,进一步加深了愁绪。“何必更繁霜,三两栖鸦”中的“繁霜”与“栖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孤独。最后一句“只呜咽昆池,石鳞荒水”,将感情推向高潮,表达出对孤独与荒凉的深切感受,令人感受到一种无言的悲凉。
综合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赞美,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追寻。在繁华消逝之后,诗人对孤独、衰败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的怀念,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中提到的“玉楼”象征什么?
A. 繁华
B. 贫穷
C. 荒凉
D. 过往
诗人对“禾黍”的态度是?
A. 期待
B. 怀念
C. 失落
D. 忽视
诗中的“斜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命的希望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
D. 人情的冷暖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思乡之情,与朱祖谋的《洞仙歌》中的孤独感相呼应。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深厚的人生感悟,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时间的思考。